王曉朦 陳槿 姚佳琪 郭人花
在世界范圍內(nèi),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的前列。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約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1],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突變的NSCLC是肺癌的一個重要亞型。隨著基礎研究及藥物研發(fā)的進展,近10年來,靶向治療已成為晚期NSCLC的重要治療模式之一。對于晚期NSCLC合并EGFR突變的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是首選的治療方案,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明顯改善這類患者的療效和生活質(zhì)量[2,3]。
心包積液(pericardial effusion)大多是由惡性腫瘤轉(zhuǎn)移所致,肺癌是這些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占到28%-31%[4-6]。惡性心包積液(malignant pericardial effusion,MPCE)可導致心包填塞和難治性心力衰竭,并影響患者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同時,有MPCE的晚期NSCLC患者的預后很差,是晚期肺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往研究表明,心包穿刺和心包腔灌注藥物是對合并MPCE的惡性癌癥的首選治療方法。心包腔穿刺可引流心包內(nèi)積液,引流后心包腔藥物灌注治療可起到局部抗腫瘤治療且防止心包內(nèi)積液復發(fā)的作用。這是一種有效、方便、安全的治療措施。順鉑作為常見的抗腫瘤化療藥,通過心包內(nèi)灌注的方法廣泛地應用于治療肺癌合并的MPCE[7,8],但因其嚴重的消化道反應、心肌損傷或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往往導致患者無法耐受[9]。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迫切需要尋找高效低毒的心包腔灌注藥物。羥基喜樹堿(hydroxycamptothecine, HCPT)對許多惡性腫瘤有很好的療效,如胃癌、結(jié)腸癌、頭頸部腫瘤和肝癌[10-13]。既往研究[14,15]表明,胸腹腔灌注HCPT是治療胸腹水比較有效的方法,且未觀察到明顯的不良反應。
因此我們收集了我院腫瘤科近年來確診EGFR突變合并MPCE的晚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對他們的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EGFR突變合并MPCE的NSCLC患者的治療狀況、MPCE的控制情況及生存情況,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治療思路。
1.1 入組患者 選擇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間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家附屬醫(yī)院腫瘤科收治的644例晚期NSCLC患者。入選標準:①初診有EGFR敏感突變:18、19或21外顯子突變。患者的EGFR突變類型的檢測均由我院病理科運用擴增阻滯突變系統(tǒng)(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法進行檢測。②中度至大量的MPCE,經(jīng)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心超或核磁共振成像證實,且經(jīng)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證實為肺癌細胞。MPCE的評價標準:按Weitzman等[16]提出的方法劃分心包腔內(nèi)最大舒張期暗區(qū)<10 mm時為少量積液,10 mm-19 mm為中量積液,>20 mm 為大量積液,本次研究中入選患者均合并中到大量MPCE。
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吸煙狀況、美國東部協(xié)作腫瘤組體力活動狀態(tài)(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評分、分期、組織學類型、治療情況及轉(zhuǎn)歸等。腫瘤-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tumor-node-metastasis, TNM)分期以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American Joint Commitee for Cancer, AJCC)第七版分期系統(tǒng)為標準。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步驟均符合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機構研究委員會的倫理標準,并符合1964年《赫爾辛基宣言》及其后修正案。對于這種類型的研究(回顧性數(shù)據(jù)分析),不需要簽署正式的患者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案 具體分三組:①吉非替尼/HCPT組(9例):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一次,阿斯利康公司),心包灌注羥基喜樹堿(10 mg/次,3周一次);②化療/HCPT組(8例):靜脈滴注培美曲塞(500 mg/m2,第一天),或多西他賽(75 mg/m2,第一天),聯(lián)合卡鉑(AUC4-6,第一天)化療,21天為1療程,心包灌注羥基喜樹堿(10 mg/次,3周一次);③吉非替尼單藥組(6例):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天一次)。
如有明顯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導致患者無法耐受,可酌情減量?;熓』颊叨€均接受吉非替尼治療。
其中心包腔穿刺的方法為:經(jīng)B超定位后穿刺點取左側(cè)劍肋角下方?;颊呷《俗换虬肱P位,常規(guī)消毒皮膚,鋪無菌洞巾,以2%利多卡因行穿刺點局部浸潤麻醉。進針同時回抽,抽出積液證實進入心包腔后,經(jīng)穿刺針尾端緩慢植入導絲,拔穿刺針,擴張管沿導絲擴張皮膚及皮下組織,中心靜脈導管沿導絲進入心包腔內(nèi)10 cm-15 cm,退出導絲,固定中心靜脈導管。外接無菌引流袋緩慢引流,膠布固定導管。
1.3 療效評價 心包積液:客觀療效判斷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漿膜腔積液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1.1版非靶病灶評價標準[17],具體如下: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心包積液完全消失,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 PR),心包積液量減少≥50%,至少維持4周;無效(no response, NR),心包積液無變化,或積液量減少<50%。心包腔灌注后2周內(nèi)復查心臟彩超,與治療前對比評價療效。4周后再次復查確認療效。
實體瘤:療效評價采用RECIST 1.1版[18]。療效判定包括CR、PR、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 SD)及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包括CR和P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包括CR、PR和SD。初始治療1個月后進行肺部病灶的療效評價,之后每2個月隨訪一次。
1.4 不良反應的評估 評估患者的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白細胞減少癥、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癥等)、非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皮疹、肝腎功能障礙和腹瀉等)。所有的不良反應都是根據(jù)國家癌癥研究所的常見毒性標準3.0(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 version 3.0, CTC 3.0)[19]來評估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心包內(nèi)無進展生存時間(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為一線治療開始至MPCE進展或死亡的時間,全組隨訪日期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4.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FS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組間差異采用Log-rank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采用雙側(cè)檢驗。
2.1 一般情況 在273例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中,23例(8.42%)合并中等到大量MPCE患者納入分析。中位年齡55歲,女性15例,不吸煙18例。23例患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
2.2 療效及預后
2.2.1 惡性心包積液 23例患者經(jīng)過治療,有5例獲得CR,13例PR。截至2016年12月31日隨訪結(jié)束,23例患者中18例(78.2%)進展,5例(21.7%)未進展,中位心包內(nèi)PFS為247天(95%CI: 129-364)。分析顯示,患者的臨床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分組(<55歲與≥55歲)與心包內(nèi)PFS無相關性,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PS評分、吸煙狀態(tài)、病理類型、分期及EGFR突變位點等各亞組例數(shù)不均衡,未做統(tǒng)計學處理(表2)。
吉非替尼/HCPT組患者PFS(460天,95%CI:209-711)優(yōu)于化療/ HCPT組患者(94天,95%CI:11-177;P=0.008)(圖1);吉非替尼/HCPT組患者的PFS優(yōu)于吉非替尼單藥組患者(131天,95%CI: 58-203;P=0.032)(圖2),差別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述結(jié)果顯示吉非替尼/HCPT組較吉非替尼單藥組及化療/HCPT組在延長心包PFS方面更具優(yōu)勢。
2.2.2 實體瘤 對23例入組患者進行肺部原發(fā)灶療效的評價,1例CR,5例PR,12例SD,5例PD。吉非替尼/HCPT組患者療效優(yōu)于化療/HCPT組患者(DCR:86.7%vs62.5%;ORR:33.3%vs12.5%)。吉非替尼/HCPT組與吉非替尼單藥組的患者,肺部腫瘤療效ORR無差異:33.3%(3/9)vs33.3%(2/6);DCR稍增加:88.9%(8/9)vs83.3%(5/6)。
2.3 不良反應 研究中沒有觀察到治療相關的死亡、過敏反應以及肝和腎功能障礙。吉非替尼/HCPT組及吉非替尼單藥組的主要毒性為皮疹(20.0%, 3/15)。而化療/HCPT組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III級/IV級白細胞減少癥(37.5%, 3/8)、貧血(12.5%, 1/8)和血小板減少癥(37.5%, 3/8)。化療/HCPT組其他的毒性主要是惡心嘔吐(37.5%, 3/8)。
吉非替尼是對EGFR敏感突變的NSCLC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First-Signal[20]研究中亞洲未接受過化療、非吸煙的肺腺癌患者一線使用TKI治療,中位PFS為6.1個月,OS達21.3個月。西班牙的一項回顧性研究350例EGFR敏感突變且使用EGFR-TKI治療的肺癌患者,ORR為71%,中位PFS 14個月,中位OS達到27個月[21]。本研究對入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中位心包內(nèi)PFS為247天。一線接受吉非替尼治療的患者PFS優(yōu)于接受化療的患者(P=0.008)。臺灣Wu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伴發(fā)MPCE的肺腺癌使用TKI治療的患者中位OS明顯長于未使用者(16.8個月vs6.8個月),也證實了吉非替尼對全身疾病和惡性心包積液的控制均優(yōu)于化療。
表1 患者的一般情況Tab 1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n=23)
圖1 一線接受心包灌注HCPT聯(lián)合吉非替尼或靜脈化療患者的心包內(nèi)PFSFig 1 Pericardium PFS for patients according to first-line gefitinib/HCPT or chemotherapy/HCPT therapy.HCPT: hydroxycamptotheci;PFS: progression free time.
圖2 一線接受吉非替尼是否聯(lián)合心包灌注HCPT局部治療患者的心包內(nèi)PFSFig 2 Pericardium PFS for patients according to first-line gefitinib/HCPT or gefitinib therapy
表2 患者心包內(nèi)PFSTab 2 Pericardium PFS for patients
本研究共入組23例為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初診合并MPCE,臨床特征分析顯示中位年齡55歲,多見于腺癌、不吸煙患者。273例晚期EGFR敏感突變的NSCLC患者中,23例含有中到大量MPCE,心包轉(zhuǎn)移發(fā)生率為8.42%。既往研究表明惡性心包積液絕大多數(shù)由惡性腫瘤心包轉(zhuǎn)移引起,尸檢結(jié)果顯示腫瘤患者心臟的心包受侵率為5%-12%[23],這與我們此次的研究結(jié)果相符。同時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一線吉非替尼聯(lián)合局部心包灌注羥基喜樹堿的中位心包內(nèi)PFS為460天,而單純吉非替尼治療的PFS僅為131天,兩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32)。心包積液的治療可分為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兩種。前者適用于化療效果好的疾病,如小細胞肺癌、惡性淋巴瘤等,而全身化療對惡性心包積液療效只有34.5%[24],因此大量心包積液,必須做局部治療。目前,穿刺引流、心包腔內(nèi)給藥及處理原發(fā)腫瘤均為惡性心包積液的主要治療手段,而單純引流積液不能有效控制心包積液,因此需積極抗腫瘤治療[8]。Martinoni等[9]認為,心包腔灌注藥物的局部治療可以達到70%-90%的有效率。以往的研究表明,硫酸博萊霉素、四環(huán)素、順鉑、絲裂霉素C和卡鉑能有效的控制惡性心包積液[7,25-29],但這些藥物往往會導致嚴重的消化道反應、心肌損傷和心律失常,致使患者無法耐受。因此我們迫切的需要尋找高效低毒的心包灌注藥物。HCPT是喜樹堿的衍生物,它是從中國的喜樹中被分離出來的化合物。HCPT是一種拓撲異構酶抑制劑,能夠干擾DNA的復制,從而發(fā)揮其抗腫瘤的作用[30]。既往研究表明羥基喜樹堿常用于惡性漿膜腔積液的治療,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輕微[14,15]。本研究中羥基喜樹堿心包灌注后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其中年齡最大的一例患者為81歲,應用羥基喜樹堿后也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對年老體弱和不能耐受強烈化療藥物的晚期患者,羥基喜樹堿不失為局部治療惡性心包積液的良好藥物,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應用。
與此同時,我們對患者的肺部原發(fā)灶療效也進行了評估,吉非替尼/HCPT組患者療效優(yōu)于化療/HCPT組的患者,且不良反應少,該結(jié)果與局部MPCE控制情況一致。吉非替尼/HCPT組患者與吉非替尼單藥組患者肺部原發(fā)灶的療效無明顯差別,該結(jié)果提示局部治療作為MPCE重要的控制手段,如何與全身治療配合,從而增加患者的生存獲益是目前臨床醫(yī)生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
綜上所述,吉非替尼聯(lián)合心包灌注HCPT治療可使EGFR突變合并MPCE的晚期NSCLC患者獲得良好的心包內(nèi)疾病控制。本文的不足在于例數(shù)偏少,治療不統(tǒng)一,尚不能做OS分析,我們將對全組患者繼續(xù)隨訪。為探索最佳的治療模式,今后有必要開展多中心的前瞻性對照研究,以靶向治療為基礎,權衡靶向治療與局部治療的合理順序,做好患者的全程管理,使得患者生存獲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