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婷
群文閱讀教學,也叫多文本閱讀教學,可以理解為選擇一個焦點(話題、觀念、人物、方法等),跨媒介、跨文本、跨文體深度挖掘內涵的創(chuàng)新型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因為閱讀目標的集約性、閱讀內容的互文性和閱讀體驗的豐富性,有效激活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成多文本視域融合,涵養(yǎng)多維度精神文化,助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文本交互:群文閱讀的本質
《辭?!吩唬骸叭?,從羊,君聲?!蓖愊嗑邸H何?,即同類文本聚集。趙鏡中教授認為:“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tǒng)整課程的閱讀教學活動,應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苯鼛啄陙碇铝τ谌何拈喿x理論建構的專家學者們達成共識——群文閱讀的本質是文本交互。
20世紀60年代,法國后結構主義批評家、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在《詞、對話和小說》中提出把互文性作為解讀和創(chuàng)作文本的普遍觀念,把文本之間的呼應與互釋關系看作是文本存在的基本狀態(tài)。群文閱讀的互文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選文組元、互釋共生等方面。 山東師范大學潘慶玉老師的經典群文閱讀案例——《大美蘭亭》。圍繞“大美蘭亭”這個焦點,潘老師選擇了王羲之《蘭亭集序》(節(jié)選)、趙孟頫《蘭亭十三跋》(第三跋、第十二跋)、王文杰《讀貼》、李世民《王羲之傳論》、宗白華《論魏晉行草》(選自《論晉人的美》)、林語堂《書法的韻律》(選自《吾國吾民》)等多個文本,由詩序之美鏈接出書法之美,由書法之美鏈接出悠久的歷史,由歷史傳承鏈接出“天下第一”的歷史評價,由歷史評價鏈接出美學分析和哲學闡釋,互釋共生,把《蘭亭集序》的文學之美、藝術之美與人格之美融合在一起,構成了繁復艷麗的語文愿景。
筆者執(zhí)教“匠人匠心”群文閱讀課,選擇了“鞋匠”“鐘表匠”“團扇師”“瓷雕師”“妝糕人”等圖片、“泉州海絲申遺”視頻、“誰最中國”文化評論《匠人,有什么了不起?》、莊子《庖丁解牛》、馮驥才《泥人張》《刷子李》《蘇七塊》(選自《俗世奇人》)、邱楊、丘濂、艾江濤編輯《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三聯(lián)生活周刊·文叢》),利用互文性解讀“匠人匠心”這個時代主題,由感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上升到理性的文化思考,在多文本互釋共生中豐富審美體驗,領悟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思維提升:群文閱讀的根基
群文閱讀互文的關聯(lián)方式多種多樣,組織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也豐富多彩,極大地提升了思維品質。
聯(lián)想和想象是群文閱讀基礎性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比如,探究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中的“故園情思”主題,可以聯(lián)想許多經典文本進行互文解讀?!堕L相思》的故園情是“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崩畎住鹅o夜思》的故園情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杜甫《月夜憶舍弟》的故園情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贝揞棥饵S鶴樓》的故園情是“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外還可以聯(lián)想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席慕容的《長城謠》、梁實秋《故都的秋》等,主題組元,一篇帶一類,在想象補白中,完整全面把握中國人魂夢縈繞的故園情懷。
比較辨析是群文閱讀主導性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根據(jù)焦點組元的多文本,肯定具備一定的比較點,如思想內涵、表現(xiàn)手法、內部結構、語言風格等。在比較中解釋、建構與評價,實現(xiàn)文本教學價值的最優(yōu)化。還以執(zhí)教“故園情思”群文閱讀為例,在比較辨析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文人的故園情思是怎么產生的?文章如何抒發(fā)故園情思?詩和文各抓住什么意象,蘊含什么寓意?三個問題提供一個思維框架,引導學生探究文人的故園情思和文學意象。
探究是群文閱讀最典型的學習方式和活動。探究調動思維積極性,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fā)展。創(chuàng)新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構建新的認知高度。潘慶玉老師執(zhí)教《有一種曠達叫醉臥沙場——唐代邊塞詩群文閱讀》一課,在“點睛——回望鐵血烽煙,激蕩漢唐雄風”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理解邊塞詩創(chuàng)作與社會歷史變遷之間的深度聯(lián)系,讓學生觀看唐朝疆域變遷系列地圖,唐高祖 —唐太宗—唐高宗后期—唐玄宗后期—唐代宗—唐武宗—唐昭宗。這個環(huán)節(jié)鏈接地理的知識,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把握邊塞詩在唐詩中的地位和影響,無疑是創(chuàng)新性的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思維激蕩中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三、文化涵養(yǎng):群文閱讀的旨歸
群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思考人生命題、生命本質和文化根底,從而涵養(yǎng)多維度精神文化。以初中必讀的六部名著閱讀為例:從精神文化的角度思考,《西游記》指向“歷險與成功”,《水滸傳》指向“反叛與規(guī)馴”,《簡·愛》指向“苦難與成長”,《魯濱遜漂流記》指向“沖動與理性”,《駱駝祥子》指向“夢想與墮落”,《伊索寓言》指向“批判與嘲諷”,《繁星·春水》指向“愛與美”。六本名著共同構建了人生精神成長的多個維度,并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的生命圖象。成長的過程中,苦難和險境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隨波逐流,終致墮落,有的人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終獲成功。熱愛生活的人常常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攜著愛和美前行,一種是用批判和嘲諷醒世。而“叛逆、乖順、沖動、理性”是生命的常情、常態(tài)。這組群文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義帶有普適價值,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認知和浸染的過程。
教師是文化思辨和讀寫結合的示范者。筆者執(zhí)教的《元宵節(jié)——咱厝人的樂活美學》群文閱讀,選擇的議題是“元宵節(jié)”,在教學設計上運用了學習任務群的設計理念。系統(tǒng)規(guī)劃整堂課的五大任務群:誦讀古詩詞——渲染文化情境;欣賞視頻——開拓文化視野;合作探究——聚集歷史文化;拓展詩文——涵養(yǎng)精神文化;分享交流——提升文化素養(yǎng)。它們形成了“導入——賞析——探究——拓展——提升”的學習鏈條。同時,每個任務群都聚焦文化素養(yǎng),渲染了元宵節(jié)文化的樂活美學,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民俗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鏈接中國當代知名文化學者于丹對中國節(jié)日的文化思辯,以及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xié)會會長戴小華對文學工作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文化現(xiàn)象,并架構了“讀——思——寫”的文學橋梁,文學和文化就是對人類美好情感的喚醒。
理想的語文教學愿景是這樣一幅圖畫:教師充滿熱情和期待地探究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課堂上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積極深度的對話,高效有序,在語言建構和運用中發(fā)展思維品質,在審美體驗中愉悅精神,提高文化修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群文閱讀煥發(fā)無窮的生命力,有助于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構建語文教學新愿景。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現(xiàn)代中學(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