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芳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東南,廬山市北9公里處。它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時經(jīng)朱熹重建擴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與當時的岳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以悠久的歷史、幽靜的環(huán)境、寬敞的殿堂、嚴謹?shù)慕桃?guī)而享譽天下,曾被推崇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它是中國歷史上存續(xù)時間最久、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學府。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洞書院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背靠五老峰,面對鄱陽湖。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四面環(huán)山,俯視似洞,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唐代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李渤曾在此地隱居讀書,養(yǎng)一只白鹿自娛。白鹿十分馴服,常隨主人外出走訪游玩,還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物品,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稱此地為“白鹿洞”。南唐在此興辦“白鹿國學”,北宋時更名為白鹿洞書院。書院門前有一條清澈見底且常年潺潺不斷的小溪,溪名“貫道溪”。
劉少奇曾兩次到訪白鹿洞書院。第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劉少奇由武漢到廬山白鹿洞書院養(yǎng)病并從事革命活動。第二次,是1959年8月廬山會議結束后,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再次來到白鹿洞書院,進行視察訪問,回憶往昔的艱難歲月,欣賞白鹿洞書院的美景。當時,劉少奇有預見地說白鹿洞是個好地方,將來要發(fā)展成為旅游勝地。如今他的預言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每年到此旅游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御書閣里陳列有“劉少奇生平事跡”圖片展覽。
劉少奇第一次到白鹿洞書院是在1927年夏天,那時他正在武漢領導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那么,他為什么會去廬山白鹿洞書院呢?
1927年1月3日,漢口江漢關發(fā)生英國水兵打死打傷百姓的“一三”慘案。當時,在武漢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湖北省總工會秘書長的劉少奇臨危不懼,前往現(xiàn)場調查處理突發(fā)事件,領導工人罷工。當晚,李立三、劉少奇一起召集湖北省總工會負責人開會。第二天,以總工會的名義,向全國發(fā)表通電。1月5日,30萬武漢群眾走上街頭,抗議英國水兵屠殺中國海員,要求收回英租界。1月6日,九江工人為聲援武漢人民收復英租界舉行罷工。駐扎九江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通電全國,宣布接管九江英租界。數(shù)日后,一萬多名群眾連續(xù)兩天在九江和南昌舉行反英示威大會,林伯渠與郭沫若、李富春分別在兩地大會上發(fā)表演講。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的壓力下,經(jīng)過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外交談判,英國政府于1927年2月同意將漢口、九江(包括廬山)租界的房產(chǎn)全部歸還中國。
4月3日,在武漢發(fā)生了日本水兵打死打傷中國民眾的“四三”慘案。劉少奇發(fā)動和組織各界群眾,特別是工人群眾進行斗爭。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6月10日,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wèi)也準備背叛革命,與蔣介石合流。湖北省總工會為了避免損失,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指示,將一些已經(jīng)暴露了身份、公開活動的黨員干部進行疏散,有的轉移外地,有的就地隱蔽,也有的派到葉挺、賀龍的部隊中去。為了堅持斗爭,又選調了一部分政治身份未暴露的人到武漢工作。6月底,汪精衛(wèi)的反革命面目日趨暴露,指使國民黨軍隊占了工會的房子,還要求工會宣布“自動解散”工人糾察隊。事情發(fā)生后,劉少奇一方面召開工人大會并作工作報告,提醒工人群眾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到國民黨武漢政府當局,向汪精衛(wèi)提出抗議。
劉少奇在艱苦環(huán)境條件下不辭勞苦地工作,疾病纏身,以致積勞成疾,肺病復發(fā)。1927年7月9日,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劉少奇離開武漢到廬山,一邊隱蔽,一邊養(yǎng)病。在林伯渠弟弟林祖烈(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駐九江專員)的幫助下,劉少奇住進了廬山牯嶺街小梅別墅。
據(jù)聶榮臻回憶,1927年7月19日離開武漢去江西九江時,中央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指定他將中共中央準備在南昌起義的決定,通知在九江的中央領導同志,其中包括當時在廬山養(yǎng)病的劉少奇。聶榮臻到九江后,通過林祖烈了解到劉少奇在廬山的住處。于是,在八一南昌起義前夕,專程到廬山找劉少奇,向他通報中共中央關于在南昌、九江一帶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并要他有所準備,注意安全。對此,劉少奇極為振奮,對中共中央關于南昌起義的決定表示贊成,并對自己不能參加表示遺憾。
劉少奇在山上住了10多天,聽說他所熟悉的汪精衛(wèi)、唐生智、陳公博、朱培德要上廬山避暑開會。為了避免與他們接觸,劉少奇在廬山大林寺圓通和尚幫助下,離開了小梅別墅,從牯嶺星夜下山,遷居到位于廬山南麓的海會寺。
在海會寺,劉少奇借住一間僧房。在海會寺住持及其徒弟的幫助下,化裝成一個養(yǎng)病的教書先生。白天閉門不出,只有晚上才出來活動活動身子。當時海會寺門庭冷落,只有一老一少兩個和尚。他們從不打聽劉少奇的來歷,但在生活上極細心地照顧他,一日三餐雖是素食,倒也不缺油水,買藥煎藥,都是由小和尚操辦的。劉少奇到海會寺不久,因汪精衛(wèi)、唐生智等人要來海會寺巡游朝佛,大批軍警事先前來清場,他隨時有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在海會寺住持的指點下,劉少奇轉移到更偏僻的白鹿洞書院隱居休養(yǎng),住在御書閣中。
御書閣是一座兩層樓閣,始建于南宋。御書閣又名藏書閣,現(xiàn)閣系清康熙年間所建??滴跤n《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書及“學達性天”匾額于書院,南康知府周燦請建閣珍藏,取名“御書閣”。
在這里,劉少奇一邊養(yǎng)病,一邊讀書和思考。他深刻反思大革命時期工人運動的經(jīng)驗教訓,探索著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時刻關注著時局的變化,當?shù)叵曼h組織告知其中共中央在武漢舉行八七會議、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等重大喜訊時,他都按捺不住喜悅之情。
劉少奇在書院住了一段時間后,病情稍有好轉??墒前卜€(wěn)的日子沒過多久,聽說汪精衛(wèi)等一行人開完了會,準備來白鹿洞書院游玩。于是,劉少奇就遷到星子縣(今廬山市)一位姓周的工友家。
10月,劉少奇化裝成水手,離開廬山,乘船經(jīng)九江秘密抵達上海。此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已由武漢遷回上海。
劉少奇第二次到白鹿洞書院,是在1959年廬山會議結束之后。
1959年6月30日上午,劉少奇與夫人王光美乘坐灰色吉姆車上廬山,10時許到達牯嶺,直接下榻柏樹路124號別墅。(124號別墅新中國成立前為32號別墅,1919年由漢口俄國亞洲銀行購地建造,1927年轉售國民政府江西省第一任主席朱培德)。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省委書記方志純等領導和工作人員、服務人員在別墅門口歡迎劉少奇的到來。
劉少奇和江西省的領導同志握手寒暄后,環(huán)顧了一下周圍的景色,深有感慨地說:“我這是第二次上廬山了。二上廬山,地覆天翻吶!”楊尚奎有些驚奇地問:“少奇同志以前到過廬山?”“到過!”劉少奇微笑地說?!澳怯泻枚嗄炅税桑俊眲⑸倨纥c頭說:“是的,是30多年前的事了。1927年7月,我在這里的小梅別墅住了好些天。那時廬山是蔣介石的老巢,我本想在山上養(yǎng)養(yǎng)病,但待不住,只住了十幾天便下山去了海會寺和白鹿洞書院?!?/p>
接著,劉少奇和大家一起走進了別墅一樓會客廳。
“這里可真是一塊避暑寶地啊!”劉少奇對王光美說道。
廬山會議結束后,劉少奇沒有立即下山。他要趁此機會,到當年住過的海會寺、白鹿洞書院和星子縣城去看看。
8月19日,是個大晴天,廬山天氣十分涼爽。劉少奇在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方志純、九江專區(qū)專員朱冰、廬山管理局交際處接待員彭毓炎等陪同下,驅車尋訪32年前的居住地。
廬山會議期間,劉少奇在方志純陪同下,曾去過一趟牯嶺街,尋找他當年曾經(jīng)居住過的小梅別墅。經(jīng)向附近群眾打聽,原來那幢房子早已拆掉了。劉少奇感到有些遺憾。方志純問:“要不要按原樣子重建一棟,以作紀念?”“不準做,搞什么紀念?!眲⑸倨婵戳朔街炯円谎?,嚴肅地說。聆聽此言,一股欽佩之情在方志純的心里油然而生。
劉少奇一行首先參觀了海會寺。休息一會兒后,又驅車前往白鹿洞書院。
當時去白鹿洞書院還沒有通公路,要步行三四里路,劉少奇堅持前往。他一下車,就順手從隨同人員手中接過一頂草帽戴在頭上,興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走在山村的田埂小道上。劉少奇不時向方志純、朱冰詢問田里收成、農(nóng)民生產(chǎn)生活情況,還向大家講述了書院內《游白鹿洞歌》石刻的傳說故事。
劉少奇說:明代有位道人游歷到此,見這里環(huán)境幽雅,氣勢不凡,萌發(fā)了書寫之情,向書院人員借用筆墨。書院人員見他衣著襤褸,其貌不揚,未予理睬。此人憤憤不平,順手從地上拔起一束蒲草,以泥漿代墨,在門邊一塊石頭上縱情地寫下了《游白鹿洞歌》,也未留名,揮袖而去。書院人員一見其字,大為震驚,認為此人非同尋常,迅即追尋,但已無影無蹤。后人就在石板上照樣刻下《游白鹿洞歌》。劉少奇還說:書院內還有“忠”“孝”“廉”“節(jié)”碑石,其中有個字改錯了位,不知復位了沒有。大家邊走邊聽他講故事,很快就到了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白鹿洞書院。
走進書院時,大家都已汗流浹背,劉少奇的襯衣已經(jīng)濕透,但依然興致很濃。稍事休息飲茶后,他就起身參觀院內古跡。在院中,大家果然看到了六塊《游白鹿洞歌》大石刻,也看到了“忠”“孝”“廉”“節(jié)”四字石刻,不過錯位字已被復位了。
劉少奇疾步行至朱熹當年講學的藏書閣前,佇立良久。然后,他回過頭對跟上來的方志純說:“當年我就住在這里,有近20天,讀了不少書,病也好了很多。當時上面還有不少書哩?!睍汗芾砣藛T介紹說,因閣樓危舊待修,藏書已轉移星子縣文化館保存,不在閣里了。當走入殘垣碑廊,劉少奇一眼看到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的碑刻時,還用手撫摸一下,自言自語地說:還好,朱熹可是個大學者?。∷鎸葍韧馍⒎诺囊恍埓媸?,向隨同人員說:這可是些好東西啰。他走向庭院前后,對摩崖石刻看了又看。
一上午的奔波,劉少奇一行都有些累了。接待員彭毓炎看到劉少奇襯衣濕透,就領著大家來到貫道溪旁,選一塊林木扶疏、陽光斑駁的地方,散坐在林中的石頭上休息。彭毓炎請劉少奇脫下汗?jié)竦囊r衣,拿著襯衣,飛快地奔向溪水邊,搓洗了幾把,攤在烈日下一塊發(fā)燙的青石板上。于是,劉少奇便光著上背,與方志純等人笑談當年的往事。劉少奇說他在書院還遭遇了一回險情,正是這貫道溪中的“枕流”石刻為他解了圍。
1927年8月中旬,汪精衛(wèi)已公開反共,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全國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劉少奇轉移到這里后,有一天,星子民團的一個團丁,發(fā)現(xiàn)在白鹿洞養(yǎng)病的這位“教書先生”有些可疑,馬上報告了民團頭領,頭領立即帶領十幾名團丁直奔書院而來。劉少奇一時來不及轉移,情急之下,抓了一本《三國志》便來到貫道溪中朱熹題寫“枕流”的石刻旁,坐在石頭上“讀書”。民團頭領率人來到溪上的“枕流橋”上,見“教書先生”正在搖頭晃腦地讀著《三國志》:“枕石漱流,吟詠缊袍。偃息于仁義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節(jié)行,守真不虧……”頭領大聲喝道:“嘿!你在干什么?”“教書先生”癡癡迷迷地指著“枕流”二字說:“我正在研究此二字。古人明明說‘枕石漱流,朱熹卻題成‘枕流。流者,動也,既動之,又安可枕乎?不知長官有何高見,還請賜教?!鳖^領見此人滿口之乎者也,不知其在說些什么。他又問了幾句,“教書先生”仍是搖頭晃腦,滿口文言。頭領氣惱地說:“十足一個爛無用的書呆子,哪會是什么共產(chǎn)黨,瞎忙乎半天。……”說著,他便罵罵咧咧地帶人走了。劉少奇因此化險為夷,避開一難。
故事講完了,襯衣也曬干了。劉少奇穿在身上,笑著說:“哦,果然舒服多了。謝謝你,彭同志。”王光美也向彭毓炎表示感謝。
離開書院,汽車又向星子縣城方向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