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梅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陳露獲得女子單人滑銅牌,在冬奧花樣滑冰獎牌榜上寫下了中國人的名字。四年之后的日本長野冬奧會上,陳露再次獲得單人滑銅牌。
陳露,中國冬奧花滑奪牌第一人
也是在日本長野冬奧會上,一對中國雙人滑選手申雪、趙宏博第一次踏上冬奧會的征程。
憑借高水平完成的短節(jié)目《流浪之歌》和自由滑《奧林匹亞》,申雪和趙宏博奪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一改中國雙人滑選手每逢大賽就墊底的尷尬史,成為繼陳露之后中國涌現(xiàn)出的花樣滑冰世界級高手。
在歐美選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雙人滑項目,申雪、趙宏博作為新人第一次參加重大國際比賽,就取得如此好成績讓人驚喜。隨后,他們又不斷帶來好消息,相繼獲得1995年世錦賽亞軍、1999~2000年度大獎賽總決賽冠軍、2002年鹽城湖冬奧會銅牌……他們的上升速度之快,甚至震驚了整個滑聯(lián),“中國的雙人滑就像撐桿跳一樣,一下就竄了上來”。
雙人滑的中國時代開啟。隨后,龐清/佟健、張丹/張昊也是國際賽場上有名的“中國面孔”。
這三對中國組合,從無名小將到世界賽場,幾乎刮起了一股屬于中國雙人滑的小旋風。很快,這股旋風就刮到了2006年都靈冬奧會。
遺憾的是,因為傷病困擾和動作失誤,他們沒能成功沖擊冬奧金牌,但這三對中國組合躋身冬奧四強,足以震撼國際體壇,也足夠讓人們更加期待四年之后的溫哥華冬奧會。
眾望所歸,在溫哥華冬奧會上,頂住壓力出場的申雪/趙宏博以一套幾乎完美的動作奪冠,捅破了中國雙人滑冬奧會賽場的最后一層窗戶紙。而龐清/佟健也同時站在了冬奧會雙人滑的領獎臺上!
這是中國冰雪運動的輝煌時刻。
如今,趙宏博是中國花樣滑冰總教練,在他麾下彭程/張昊、于小雨/金揚等優(yōu)秀組合不斷涌現(xiàn)。
而如今,這個接力棒已經(jīng)移交到了隋文靜/韓聰?shù)纳砩?。他們多次登上世錦賽領獎臺,被看作是中國雙人滑的新一代領軍人物。牽手十年,這對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蔥桶組合”的選手,在克服重重傷病和阻礙之后,2018年終于第一次站在了冬奧會的賽場上。
但0.43分,一個看上去微乎其微的差距,讓隋文靜/韓聰與平昌冬奧會雙人滑冠軍擦肩而過。這個差距實在太小了,小到讓人不能不惋惜,小到讓韓聰面對鏡頭止不住地道歉,小到讓隋文靜在后臺哭花了眼妝。
他們離冬奧會金牌夢想只差一步。而這十年來,有太多個瞬間,都讓他們以為彼此再也無法牽手走上冰場。其中最嚴重的,莫過于2016年,隋文靜因為傷病必須接受雙腳韌帶手術(shù)。搭檔韓聰至今無法忘記,隋文靜被推進手術(shù)室時的表情,“她試圖向我們微笑,但最終沒做到,然后流下了眼淚。我能做的只有安慰和在門外等她?!?/p>
那臺進行了四個小時的手術(shù),讓原本大大咧咧的隋文靜只說出一句話,“疼哭了”。但她還是堅定而又勇敢地完成了一個月的臥床休養(yǎng)和兩個月的陸地康復,繼續(xù)飛翔在花滑賽場上。
平昌冬奧會上,年輕小將金博洋給大家?guī)砹梭@喜。他獲得男子單人滑第四名,雖然無緣領獎臺,但創(chuàng)造了中國男子單人滑的奧運最好成績。
20歲,第一次參加冬奧會就距離領獎臺只有一步之遙,他會在接下來的四年創(chuàng)造更多的奇跡。
隋文靜/韓聰在2018平昌冬奧會上
正如總教練的趙宏博當時所說:“比賽結(jié)束后,這篇兒就翻過去了,不論是獲獎還是遺憾,都要重新開始、再接再厲。”
平昌冬奧會結(jié)束以后,中國花樣滑冰協(xié)會發(fā)布了“面向社會選拔雙人滑人才”的消息。這就意味著,面對當下中國花滑后備人才短缺的痛點,教練組已經(jīng)開始對癥下藥。
不僅僅是儲備后備人才,中國花樣滑冰也在日常訓練、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穩(wěn)扎穩(wěn)打。其中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莫過于奧運冠軍趙宏博的母校——中國冰雪運動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哈爾濱體育學院。
哈體是國內(nèi)唯一一所擁有滑冰館、滑雪場和大學生冰球隊的冰雪特色院校。大學生滑冰館占地12060平方米,是國內(nèi)唯一一家上下兩層的滑冰館和多功能體育館,國家隊的日常訓練就曾在這里進行。
除了場館以外,哈爾濱體育學院在教學方式、政策保證、資金支持和師資配備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嘗試。首創(chuàng)并進一步拓展了“冰陸雙周期教學模式”,成功解決了非冰雪期進行專業(yè)教學與訓練條件受限的問題。
同時,哈體用先進的訓練理念,引進前沿科技手段,幫助國家隊從專項體能訓練、技術(shù)細節(jié)把控等方面保障團隊建設。
近半個世紀以來,哈爾濱體育學院已經(jīng)培養(yǎng)出了包括申雪/趙宏博、張丹/張昊在內(nèi)的無數(shù)位優(yōu)秀的花滑運動員。
據(jù)中國花樣滑冰協(xié)會介紹,他們與各領域聯(lián)合助力花樣滑冰備戰(zhàn)北京冬奧會,包括:
與上海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合作,跨向選材培養(yǎng);在合作高校的附中成立冰雪班,從基礎后備人才開始培養(yǎng);把專業(yè)運動員送至高校,與跨界選手互動學習。
與科技部、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北京服裝學院等合作,整合利用國內(nèi)紡織服裝行業(yè)優(yōu)勢資源、利用空氣動力學、人體工程學、生物力學、高性能材料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shù)和成果,在材料、設計、工藝、生產(chǎn)的全過程,幫助國家隊研發(fā)比賽服裝裝備。
引進北京理工大學VR技術(shù),幫助運動員提前進行虛擬賽場適應性訓練;利用專業(yè)儀器設備,記錄運動員訓練過程,通過影像系統(tǒng)監(jiān)控,進行動作分析、對比,幫助運動員掌握技術(shù)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