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寶
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改變本身的口音并非一件易事,而且結(jié)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
對于口音是否可以改變這個問題,你只需要看看奧斯卡獲獎演員的表演,就可以得到答案。例如,梅麗爾·斯特里普在扮演撒切爾夫人時就能完美無缺地模仿出那一口優(yōu)雅的英式發(fā)音(諷刺的是,撒切爾夫人那口優(yōu)雅的英式口音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林肯郡口音略作調(diào)整修飾后才練就的)。
但是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改變本身的口音并非一件易事,而且結(jié)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事實上,口音能代表我們身份,改變口音就意味著失去我們的某方面屬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口音確實或多或少都發(fā)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口音在這個世界中到底發(fā)揮著怎樣的基本作用。
擁有英式口音的人容易產(chǎn)生各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偏見。實際上,英國有著多種多樣的獨特口音,每一種口音都象征著某種獨特的模式化觀念。
在一項改變口音的研究中。一位參與者告訴曼徹斯特大學語言學家亞歷山大·巴拉塔:“如果你在電視劇《急診室》里是一位格拉斯哥人,那你一定有暴力傾向。如果你是利物浦人,那你會是個卑鄙小人。如果你是紐卡斯爾人,那你肯定令人討厭?!?/p>
與此同時,在美劇中,帶著美國南方腹地標志性拖腔的角色往往缺乏教養(yǎng),而紐約客往往會被打上粗魯無禮的標簽。不幸的是,這些模式化觀念超出了電視節(jié)目和戲劇的范圍,延伸到了現(xiàn)實世界。研究表明,人們普遍認為會說“標準英語”的人更有能力和更善于溝通,并且往往是那些“重要職位”的首要人選。
畢竟,人人都可以穿上職業(yè)套裝,舉止得體,但只要一開口,口音就會暴露個人教養(yǎng)。正如語言學博主Chi Luu在一篇博文中所稱:研究表明,人們會輕易地根據(jù)說話方式來判斷說話人:“聽者可以把各種無關(guān)的個人特征歸因于說話人——包括身高、身材吸引力、社會地位、智力、教育程度、良好的性格、社交能力,甚至犯罪行為等。”
因此,一些人會故意選擇改變他們的口音。他們可能希望自己說話聽起來更“得體”,就像一些英國政客所做的那樣——不過卻經(jīng)常遭到嘲諷。
偽裝口音這種事不僅發(fā)生在英語國家,在非英語國家也很常見。巴黎新索邦大學的西西里聲音研究學者羅薩里奧·西諾羅解釋說,在西西里,政治家們會根據(jù)當?shù)芈牨姷碾A層改變自己的演講口音,而且在與意大利其他地區(qū)的政治家交談時會重新調(diào)整口音。就這點而言,口音就像時尚風向標,說話者采用何種口音不僅會考慮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且還會相應地調(diào)整他們的言語行為。
但對于其他人來說,改變口音就不單單是個人選擇了。語言學家巴拉塔發(fā)現(xiàn),一些見習教師被要求糾正他們濃厚的家鄉(xiāng)口音?!氨砻嫔峡?,這是為了讓學生更能聽懂老師的表達?!钡@只是政治正確的一種解釋。在深入調(diào)查時,巴拉塔注意到教師口音變得標準化其實是教師本身對于語言偏好選擇的原因。一位老師甚至說,他的口音改變了,聽起來不再像“村里的白癡”。巴拉塔認為,這種現(xiàn)象說明地方口音受到明顯的偏見和歧視。他將之稱為“口音主義”,并與種族主義相類比?!翱谝舳鄻有栽诂F(xiàn)實世界里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如果你特意淡化自己說話的方式,那就不是一種真實的表達?!卑屠f道。
與此類似,一些學術(shù)界的女學者也提出控訴,稱她們只有“中和”了自己的地方口音,提出的觀點才能受到重視,她們將這種讓她們飽受壓力的做法稱為“最不可接受的歧視形式”。此外,作家斯蒂芬·摩斯也提出了類似控訴,他哀嘆自己在大學里因為飽受融不進集體的壓力硬生生改變了自己的威爾士口音。今天,他說著一口標準的英式口音,“表面上很時髦”,但偶爾還是會夾雜幾句威爾士口音。
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對于那些下定決心要改變口音的人來說,掌握這項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畢竟,口音是從小形成的。嬰兒時期的我們,擁有最強的模仿能力,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減弱。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口音調(diào)整可能會過猶不及。例如,撒切爾夫人為了讓聲音聽起來更有權(quán)威性,專門上過演講課:她的老師教她如何壓低聲音,如何更平靜地說話。但剛開始她將聲音壓低太多了——當一個人壓低聲音時,這通常是他們即將結(jié)束一句話的信號。“這導致她說話經(jīng)常被打斷,這恰恰是過猶不及?!碧m開斯特大學的艾德里安·李曼說道。這一發(fā)現(xiàn)是在研究人員調(diào)查撒切爾夫人說話為什么經(jīng)常被打斷時得出的結(jié)論。
即使有人擅長模仿輔音和元音的發(fā)音,但每個人說話的方式都有一些難以模仿的微妙特征。李曼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人們的第一語言韻律可謂根深蒂固,很難模仿。李曼說:“事實證明,如果人們真的試圖模仿另一種語言的發(fā)音節(jié)奏,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成功?!备匾氖?,絕大多數(shù)人還意識不到這點。
當然,還有一些人根本不會偽裝口音,但他們的口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你只需聽BBC記者阿利斯泰爾·庫克的《美國來信》欄目,就能意識到這一點。當他第一次搬到美國時,他說的是標準的BBC英語,但幾十年后聽起來更像美國人。同樣,美國作者比爾·布賴森談論過自己的口音是如何轉(zhuǎn)變的:“我的妻子是英國人,我的孩子都有英語口音,我聽到的每句話都是英語。我從來沒有故意改變我的口音?!?/p>
這種情況被稱為“同化”——有點像模仿別人的肢體語言,但這里指的是言語。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喬納森·哈靈頓解釋說:“這不關(guān)乎自己想做與否,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會吸收和模仿別人?!?/p>
當我們彼此傾聽時,我們交換的言語就會印刻在我們的短期記憶中。長時間接觸不同的說話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自己的口音。
即使你能成功改變自己的口音,但如果這并不能改變其他人對你的看法,那么其實根本就沒有必要改變它。一項研究表明,盡管都說著一樣的美國口音,人們還是傾向于認為亞裔美國人說的英語不如美國白人容易理解。
然而,對于許多人來說,改變口音有無必要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口音確實難以真正改變——這也意味著要消除任何的口音偏見并非易事。
(張北北薦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