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 劉仙仙
摘要:翻譯少數民族典籍,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是譯者的社會責任。譯者所翻譯的少數民族典籍或文獻,更多的是經過加工的,在少數民族語言到漢語的轉換過程中,難免存在“漢語過濾器”問題,那我們又該怎樣解決“漢語”過濾器問題?
關鍵詞:少數民族;典籍;漢語過濾器
一、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翻譯中的“漢語過濾器”問題
翻譯是從一種語言到另外一種語言或幾種語言的轉化,如果要在嚴格意義上秉承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原則,那么譯者能在源語和譯入語之間游刃有余,這樣譯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忠實于原文。改革開放來,我國已出版的少數民族典籍有3000余種(黃劍,2015:143)。我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已經國家批準推行并正式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共有19種。實際上,真正能做到既精通源語又精通譯入語對譯者的要求是極高的,也極難實現。我們譯者所翻譯的少數民族典籍文本,多為一些專門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者由少數民族語言轉譯為漢語,再由譯者從漢語譯為英文。
在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英語”的轉換過程中,在“少數民族語言—漢語”轉移過程中,一方面存在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不對等,也即并非所有少數民族語言在漢語中都能找到與之對等的表達,另一方面,轉譯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轉譯過程中,難免會加入自己主觀性的思想。所以在“少數民族語言—漢語”的轉譯過程中,文本有可能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的部分失真。
“漢語過濾器”在少數民族典籍英譯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把一種非漢語民族語言轉換為漢語的一個過濾過程?!皾h語過濾器”起初由美國學者梅維恒Victor H.Mair提出,“漢語過濾器也就是說原來用的哈尼語、佤語等,或是任何一種非漢語唱述的民歌或故事,被翻譯成中文(實際上轉寫過程各不相同,因具體情況而異),之后再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其間經歷了不同的過濾過程?!?/p>
縱觀當前國內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翻譯實踐,市場上所見民族典籍大多要以漢語為中介才能轉換為英文,少數民族典籍—漢語—英語已是當前的普遍現象。
二、如何認識少數民族典籍英譯中的“漢語過濾器”問題?
近來,在翻譯白興發(fā)教授的《彝族文化史》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某些少數民族專有詞匯,經音譯為漢語,很多少數民族詞匯音譯為漢語后,無法在漢語中找到對應的解釋。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樹立文化意識,主動去與原作者進行溝通。翻譯活動最基本的步驟至少有理解—表達—核校。理解,即要去理解原文的整體邏輯關系,理解原文要表達的含義,“漢語過濾器”對“理解”階段的影響最為突出。作為譯者,應正視“漢語過濾器”,積極尋找方法并還原源文,而非聽任或忽視其影響。
作為譯者,需承認“漢語過濾器”在民族典籍漢譯過程中,確實會導致部分內容的丟失,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完全否定“民族典籍—漢語—英語”這樣一種模式,我們可以選擇在英譯階段下功夫,查閱資料,盡最大可能還原源文的意思?!皾h語過濾器”不該成為詬病民族典籍英譯的借口,也不該成為民族典籍英譯路上的絆腳石,相反,譯者應該采用各種方式將“漢語過濾器”所帶來的內容折損降到最低。
三、少數民族典籍英譯中,如何處理“漢語過濾器”問題?
那么譯者該如何正確處理“漢語過濾器”問題呢?首先,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民族典籍在經漢語過濾的過程中,會與源文產生一定的偏差,或者在某種程度上說,有可能產生名實爭議。借用后秦時期僧睿進行佛經翻譯總結出的一些經驗。佛經翻譯多為域外僧人口授,中國僧人筆受。這一過程與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有相似之處,所以此處加以引用。僧睿在佛經漢譯中就意識到翻譯中難免存在名實問題。早期的佛經翻譯多為域外僧人口授—華僧筆受并加以潤色,這樣的翻譯模式下,雖能抓住主旨,但是會與原經之間存在偏差。
在對少數民族典籍進行英譯的過程中,譯者在有條件的條件下應盡量采用田野調查,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與漢譯者合作,形成口述者—漢譯者—英譯者三者在場的模式,這樣既可以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又可降低漢譯者的主觀性,做到客觀。當然,在田野調查難以實現時,最好創(chuàng)造條件將民族語言以及漢語、英語三種語言對照翻譯,將折損降到最低。不得不承認,通過漢語譯介的民族典籍難免被過濾掉一些內容,但并不是完全否認三語對照式翻譯。在英譯時,譯者秉著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對有疑問的部分進行反復查證,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白興發(fā).彝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85-201.
[2]劉艷春,趙長江.國內民族典籍英譯現狀、成就、問題與對策[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140-144.
[3]南小民,達瓦次仁.漢藏語傳統翻譯原則比較研究[J].民族翻譯,2010,75(2):3-11.
[4]汪榕培,黃中習.加強民族典籍的英譯,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J].廣西民族研究,2008,94(4):164-165.
[5]趙長江.民族典籍外譯研究(1986-2013)[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