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城
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日前組織出版了《徘徊與覺醒:改革開放的醞釀和啟動》。作者運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粉碎“四人幫”后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和實踐困境寫起,到改革開放的全局性展開結束,真實地再現(xiàn)當代中國大轉折時期,改革開放醞釀和啟動的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過程,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徘徊與覺醒的心路歷程,特別是展現(xiàn)了以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奮進,開創(chuàng)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探索精神,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題史著作。從學術角度來看,我認為該書具有史料真實、記述完整與觀點準確等方面的特點。
第一,史料的真實性。作者黃一兵先生系中共黨史研究專家,特別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和改革開放史研究方面,建樹頗多,成果豐厚,先后出版了《轉折——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啟動實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30 年:轉型與變遷》等著作。近年來,作者在參加《胡耀邦文集》《習仲勛文集》等著作的編輯工作,以及參加《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的編寫工作中,收集參閱了大量文獻檔案資料,包括回憶文章、會議簡報、發(fā)言記錄等,采訪了許多老同志和歷史見證者,積累了大量反映改革開放醞釀和啟動時期的第一手資料,為順利完成本書提供了難得的、鮮活的歷史資料。
第二,記述的完整性。書稿雖說展現(xiàn)的歷史時段不長,也就是從1976年至1980年短短幾年間,但其完整的記述足以使整部著作血肉豐滿、特色鮮明,堪稱一部經典的斷代史。該書按時間順序完整記述了改革開放的前因后果。真實再現(xiàn)了改革開放前的社會現(xiàn)狀、各領域存在的問題、中共黨內的思想狀況和發(fā)展趨向。在歷史發(fā)展的緊要關頭,中國向何處去,成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艱難選擇。針對當時“兩個凡是”的重大影響,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做出了改革開放的英明抉擇。之后,正常的社會秩序得以調整和恢復;教育界、文藝界、科技界平反了大量冤假錯案,實現(xiàn)了撥亂反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提出,更讓人們找準了前進的方向;黨的工作重點從抓“綱”治國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外交領域的活躍開展為發(fā)展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改革的基層實踐、農村改革的探索為經濟的大發(fā)展打開了突破口,從而為改革開放的全局性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比較全面地分析了影響改革開放各種因素,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從醞釀到啟動直至全局性展開的歷史過程。
第三,觀點的準確性。由于客觀歷史的局限性,以前出版的此類著作,其中的觀點、論斷或多或少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難免有些觀點或歷史事實論述不足。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檔案的開放,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看法越來越清晰。作者善于運用新材料、新線索,善于挖掘新素材,總結歷史經驗,從而在行文敘述中,觀點更準確、更客觀、更全面。如,作者客觀地闡發(fā)和揭示了改革開放醞釀和啟動的實踐環(huán)境,強調了社會秩序的恢復和調整為改革開放的醞釀和啟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抵制“兩個凡是”對于開辟改革開放啟動的思想閘門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肯定了社會思潮發(fā)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向,為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進而為實行改革開放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礎;通過認真分析三種形式的“實踐突破”使改革開放的實踐效果得到初步呈現(xiàn),以及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調整推動改革開放啟動的全局性展開。
總之,作者在研究中,堅持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的重要論述,全面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醞釀和啟動的歷史過程,總結了改革開放醞釀和啟動的基本經驗,是一部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好著作。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