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近日發(fā)布報告建議:從2030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周上班4天、休息3天的制度。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建議經媒體曝光后,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雖贊成者大有人在,但反對聲也不絕于耳。
推行“每周工作4天制”,有利于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縮短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拉動旅游等服務業(yè),激活內需,促進社會經濟深入持久發(fā)展,可謂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按理說社會不應該有反對的聲音。
但公眾對此紛紛指責步子邁得太快,認為其“毫無現實意義”。究其原因,對大多數基層勞動者而言,別說“每周休息3天”,就是每周休息2天,甚至休息1天,也很難成為現實。故對這美好建議,公眾冷漠視之,也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
夯實現有的路基,方能快步向前。要激發(fā)公眾對未來生活的希望,當務之急,有關部門要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將普通勞動者休假權益落實到位,從而取信于民。
與此同時,國家還需從頂層設計入手,逐步提升勞動者收入,從而有效地化解普通勞動者對未來的焦慮,切實改變普通勞動者“不愿休假、不敢休息”的現狀,為穩(wěn)步推行“每周工作4天制”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公眾對“每周休息3天”表現出的“不領情”,其實并不是真的就不想“每周休息3天”,而是因為現有的休假制度還未能得到有效落實,擔憂其不過是少數人“合理合法”享有的特權,而自己則無緣享受。
“每周休息3天”,雖公眾表面冷漠,但其內心急切期盼。要切實改變此“外冷內熱”現狀,讓好建議惠及全體民眾,還需政府加快改革步伐,采取有力措施,夯實經濟社會基礎,掃清制約民眾休息權落實之障礙,讓公眾也能滿懷期待邁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