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2018年,故宮淘寶認證店推出了一款“俏格格娃娃”,烏發(fā)杏眼,寬額小嘴,清朝服飾,濃濃中國味道的娃娃一經(jīng)推出,立刻引來“剁手黨”的熱捧。不過時隔不久,因為身體部分和國外某品牌娃娃相似,故宮官方主動將“俏格格娃娃”下架。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這種人形娃娃就已經(jīng)在中國出現(xiàn),它就是中國絹人。
絹人起源于唐代,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三維、立體、軟變形”是絹人工藝的三個特點,相對來說,絹人工藝很難駕馭,在民間有“硬手藝”之稱。匠人不但要掌握雕塑、繪畫、染織、縫紉、刺繡技術(shù),還要懂得花絲、裱糊、彩漆技能,可謂“全才”一枚。
上等的絲、綢、紗、絹是絹人的制作原料,歷代仕女、戲劇人物就是絹人的創(chuàng)作原型。創(chuàng)作前,匠人一定要對人物形象胸有成竹,比如精神面貌是快樂的還是憂愁的,體型是修長的還是豐盈的。在此基礎(chǔ)上,整個制作環(huán)節(jié)才能一氣呵成,才能做到不返工、不浪費原材料。
鉛為骨、棉為肌、紗為膚——這是絹人的三個根本。用金屬鉛絲或鐵絲纏繞在一起,做成絹人的骨架和四肢,再用棉花填充身體做成肌肉。苗條的身材、圓潤的肩背、豐滿的胸臀,全靠匠人的手感來完成。
絹人是否逼真、傳神,關(guān)鍵在于頭部。因此,匠人首先要按照比例和五官形狀,用膠泥塑造出頭型的大致輪廓,然后用小刀和竹片修整出五官,接著按次序?qū)⒚薏?、綢布和蠶絲面料一層一層糊在頭模上。等到糨糊和面料晾干后,匠人再用畫筆繪出人物精致的五官和妝容,細細的眉毛,紅紅的嘴唇,明亮的眼睛,當然也少不了中國人特有的黑色發(fā)髻。等到為頭模填充好棉花后,栩栩如生的美人頭就制作完畢了。
制作絹人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藝之外,還很考驗匠人的耐心。絹人的身高一般為30厘米至50厘米,按照比例分配到手指的長度不足2毫米。手指皮膚是用蠶絲面料縫合制成的微縮版手套,十根“纖纖玉指”全部要在方寸之間完成,還要做到不露線頭和針腳,制作難度可想而知。
制作絹人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頭飾、道具和服裝的制作。鳳釵、項圈、步搖、戒指是用金銀絲編織而成,配以珍珠、鉆石。還有小巧玲瓏的羅扇、拂塵、毛筆、書畫、竹籃、挑擔道具,一個也不能少。最后,配上刺繡著華麗圖案的服裝,一個惟妙惟肖的絹人就新鮮出爐了。
制作一個絹人少則花費一個月,多則三五個月,加上工藝繁復和用料高檔,注定絹人一開始就定位于“高檔”產(chǎn)品,從而成為皇宮貴族的特供玩具。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困難時期,絹人技藝瀕臨失傳。
20世紀50年代后,通過對傳統(tǒng)技藝的不斷挖掘,絹人再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為了藝術(shù)的延續(xù),也為了從宮廷走向大眾,絹人技術(shù)開始更新?lián)Q代,以普通材質(zhì)代替昂貴紗絹,身體部分化繁為簡,平價絹人應(yīng)運而生。北京奧運會期間,“Q版絹人”作為國禮亮相國際,引起世人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