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我丈夫慶本的奶奶住在馬來西亞霹靂州亞逸大華,慶本小時候和奶奶一起住,他離開奶奶的小屋已經(jīng)有34年了。奶奶去年去世了,但是在她在世時,慶本一有機(jī)會就會去她那間小屋看望她。我管她的房子叫小屋,是因為我們小時候上美術(shù)課時,經(jīng)常畫的就是一座小木屋,周圍是廣闊的草地。天空上飛著一群“V”字形的鳥兒,它們的身旁是朵朵白云,這就是很多城里孩子對于鄉(xiāng)村風(fēng)景的印象。
奶奶一生都住在亞逸大華大片的棕櫚樹林中間,她的丈夫1972年去世后,她仍然在那里住著,獨(dú)自照管著棕櫚園,每年收獲的棕櫚果足夠維持她的生活。最近幾年,采收工作讓她不堪重負(fù),她就雇了幾名工人采收棕櫚果。
作為在城市長大的孩子,直到2005年結(jié)了婚,我跟著慶本去看望他的奶奶,才有機(jī)會第一次見到鄉(xiāng)村小屋。在慶本人生的最初四年,這座小屋就是他的家,他在那里自由地玩耍,早上起來,迎接他的是清涼的晨霧,晚上,月亮?xí)o他一點(diǎn)點(diǎn)亮光。直到他和父母搬出了亞逸大華,他仍然時常會回奶奶家小住幾天。對慶本來說,奶奶的小屋就是天堂。
但是,我們第一次去看望奶奶時,她的小屋讓我大跌眼鏡,因為她的房子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我問慶本廁所在哪兒,他指了指廚房旁邊一個門搖搖晃晃的鋁板搭的棚子。
“那里就是?!睉c本笑了笑說。
奶奶小屋的客廳很簡單,沒有鑲木地板,就是灰色水泥地,天冷的時候,腳下的寒氣能涼透你的骨頭。奶奶每天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她的躺椅上,眼前的一臺老式電視機(jī)就是她的伴兒??蛷d旁邊是一間臥室,慶本小時候就在那間臥室里睡覺。臥室里有一件奢侈品,就是唯一的一個床墊。那時候,慶本和他的兩個哥哥經(jīng)常因爭搶床墊而打架,勝利者可以美美地睡在床墊上,另外兩個人只好蜷縮著身子睡在木頭床板上。盡管這樣簡陋,奶奶的房子卻是慶本唯一能一覺睡滿十二個小時的地方。直到現(xiàn)在,慶本提起那間小屋仍然心馳神往。
另一個寶貝是一口井,那口井在廚房旁邊,是奶奶生活唯一的水源。奶奶每天都會從這口井里提水,然后在桶里沉淀,最后燒開飲用。奶奶自己設(shè)計了一個過濾系統(tǒng),你在學(xué)校的教科書里找不到的方法:桶的上面是一些大塊石頭,下面則鋪了幾層鵝卵石和沙粒。
廚房是孩子和大人都喜歡的地方。慶本小時候有個任務(wù),就是從雞籠里撿雞蛋,有時候,他需要伸著胳膊從母雞身下取出雞蛋。我第一次去奶奶家時,她還是自己燒木柴做飯,我看到后驚訝不已,因為奶奶當(dāng)時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自己燒柴可不容易。家里人給奶奶幫忙時,她還嘮叨他們活兒干得不對。她給孫子們做好吃的飯菜,完全沒有把撿木柴、提水、摘菜或者捉雞當(dāng)作負(fù)擔(dān)。
奶奶出門時騎一輛生了銹,但是很穩(wěn)當(dāng)?shù)淖孕熊嚕@輛自行車用了五十多年了,是陪伴她走過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另一件稀罕物。慶本說,他六歲時,奶奶騎著這輛自行車帶他出去玩。奶奶有時會騎車帶著他去車站或看朋友,不管出去多遠(yuǎn),他都是她的小尾巴。他沒有頭盔,唯一保護(hù)自己的方法就是抱緊奶奶。
和很多老年人一樣,奶奶遇到事情不愿意麻煩我們。她的鄰居離她的房子只有300米遠(yuǎn),即使這么近,她仍然寧愿一切事情自己做,很少找人幫忙。人們有時問我們:“奶奶怎么自己一個人生活?”“你們怎么不給奶奶翻蓋一下房子,讓她住得更舒心一些?”但是,奶奶是個要強(qiáng)且又喜歡獨(dú)立的女人,讓她住在別人的屋檐下,她說什么也不會答應(yīng)。
我希望將來有一天,我的兩個女兒也會這樣愛她們的家,把家視為她們永遠(yuǎn)的心靈港灣。有一次,我問慶本,他的同事和朋友們知道了他小時候曾經(jīng)住在那么寒酸的地方,他是否覺得丟臉。“丟臉?那是我的驕傲!”慶本毫不猶豫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