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斌
一
北朝名將韋孝寬原本不是武夫,而是涉獵經(jīng)史的書生。不過,在那個列國混戰(zhàn)的時代,他的輕袍長袖下包裹的卻是一種鐵血風骨,一種壯土情懷。
公元527年還是北魏統(tǒng)治時期,某統(tǒng)軍將領在關中叛亂。18歲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韋孝寬不忍故鄉(xiāng)遭受蹂躪,毅然扔下筆硯,走出書房,請求作為前鋒參與平叛。朝廷嘉獎了他,并封他為統(tǒng)軍。從此,韋孝寬馬蹄嗒嗒,斗志昂揚地沖向烽煙四起之地,以一次次戰(zhàn)功贏得了朝野的尊敬,公元546年的玉壁(今屬山西運城)之戰(zhàn)的艱苦勝利更是一舉扭轉(zhuǎn)了他所在的西魏和東魏之間的攻守之勢。
當時,東魏權(quán)臣高歡意圖滅掉西魏,率領重兵攻打韋孝寬防守的戰(zhàn)略要地玉壁。東魏軍營綿延數(shù)十里,但這嚇不倒韋孝寬。他手下沒有多少守軍,但他有的是智慧。因為玉壁城墻上守衛(wèi)森嚴,高歡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讓士兵在城南鑿地道,準備打地道戰(zhàn)。哪知韋孝寬看穿了他的伎倆,就在城里挖溝。城外的東魏士兵挖地道,總會挖到城內(nèi)的溝里,于是立刻被西魏士兵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準備了大量柴火,發(fā)現(xiàn)敵人在地道里就點燃柴火,煙火一熏,敵人就被燒死或熏死了。
地道戰(zhàn)失敗了,高歡又仗著人多制造了“攻車”,這種攻車能摧毀所到之處的一切阻礙。然而韋孝寬深諳“柔能克剛”的道理,命人用布縫成帷幔,看見攻車來了就張起布幔。布幔懸在空中,攻車無法攻擊,便失去了作用。
高歡還不死心,又用特制的長竿去燒布幔,韋孝寬則用特制的長鐵鉤破壞高歡的長竿。高歡又在玉壁城的四面挖了21條地道,并在其中裝上柱子,之后用油放火燒柱——這些柱子一旦折了,城也就崩壞了。韋孝寬識破了高歡的陰謀,及時命人在每個崩塌的地方設置木柵欄,成功阻止了東魏士兵的入侵。
就這樣,高歡使盡了方法,韋孝寬全部破解了他的攻擊。高歡便使用攻心計,讓倉曹參軍去勸降: “你打了這么久,都沒聽說朝廷派救兵來。朝廷待你這么苛刻,你為何不投降我們呢?”韋孝寬義正詞嚴地說: “我這里城池穩(wěn)固,糧食充足,你們攻打地很累,我們防守得很輕松,才打了這么點兒時間,根本不需要朝廷派救兵!而且我是關西男子漢,絕對不會投降!”
韋孝寬不投降,高歡的倉曹參軍便對玉壁城里的人們散布流言:“韋城主不投降是他的事,你們這些普通士兵跟著他送死干什么?”接著又把對韋孝寬的懸賞書用箭射入城中: “殺掉韋孝寬的人,東魏拜他為太尉、封開國郡公、賜食邑萬戶、賞帛萬匹?!表f孝寬依葫蘆畫瓢,也寫了一則簡短的懸賞書用箭射到城外:“殺掉高歡的人,西魏朝廷也照這樣賞賜?!?/p>
高歡無可奈何,便把生活在東魏地區(qū)的韋孝寬的侄子綁到前線來,把刀架到其脖子上,對著城頭上喊:“你如果不趕緊投降,我就殺掉你侄子!”韋孝寬慷慨激昂,舍棄侄子,顧全了大局。西魏士兵人人感動,發(fā)誓要與韋孝寬生死與共。
最終,高歡苦戰(zhàn)兩個月,西征大軍死傷將近一半,高歡不得不帶著大軍連夜狼狽撤退?;厝ズ?,他越想越生氣,因這場大敗而憤怒不已,撤軍兩個月后就病死了。韋孝寬則憑借此戰(zhàn)成為一代名將。
二
不過,韋孝寬更傳奇的不是在戰(zhàn)場上的對壘,而是在戰(zhàn)場外:利用間諜、刺客等高效完成戰(zhàn)略目標,免去了士兵的更大傷亡。
他首次用戰(zhàn)場外的較量贏得戰(zhàn)役勝利是在公元538年。當時,西魏大軍東征失敗,撤軍回到長安,邊界防守便交給了韋孝寬。此時人心惶惶,只有韋孝寬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東魏統(tǒng)帥是高歡的鐵哥們兒段琛,其前鋒牛道恒不只善于沖鋒陷陣、攻城拔地,更善于攻心。占領西魏邊界重鎮(zhèn)宜陽(今屬河南洛陽)后,牛道恒停下來不再進軍,而是廣泛宣傳,招降西魏邊界的百姓投奔自己。他的目的很清楚:先把韋孝寬下轄的百姓全部招走,韋孝寬帶著一支孤軍就容易被打敗了。他的方法十分有效,西魏百姓扶老攜幼,紛紛投奔東魏。
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韋孝寬苦苦思索,然后讓潛伏在段琛軍中的西魏間諜把一封信交給段琛——他已經(jīng)派西魏間諜弄到了牛道恒的手跡,據(jù)此偽造了牛道恒給自己“寫”的投降信,接著對信件進行了火燒加工,仿佛牛道恒在燭火下偷偷寫信,信箋被爆裂的燭花燒個洞也沒注意的情景。
這樣精細的手法不由段琛不懷疑牛道恒的忠誠。于是牛道恒再有好的建議,段琛都全盤否決,牛道恒也開始擔心段琛會對自己不利,雙方由過去的親密無間開始變得互相猜疑。韋孝寬得知這個情報,知道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突襲了東魏軍隊。段琛和牛道恒相互之間不予救助,最終,西魏大勝,段琛和牛道恒雙雙被俘。
這次勝利振奮了西魏的士氣,也解除了東魏軍隊對西魏邊界的威脅。韋孝寬的反間計能成功,主要由于他“善于撫御, 能得人心”,他派出的間諜或刺客都會全力以赴。尤其到了北朝后期,宇文家族的北周代替了西魏、高氏家族的北齊代替東魏后,戰(zhàn)爭更加激烈,韋孝寬巧妙地運用這股戰(zhàn)場外的力量,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曾經(jīng)十分信任部下許盆,將一處要隘之地托付給許盆防守。許盆接到命令也發(fā)誓一定完成任務,誰知許盆帶著軍隊進入這處要隘后,馬上掛起白旗,招來北齊的軍隊,投降了。這處要隘于是成了北齊的地盤,許盆也成了北齊的將軍。
韋孝寬知道后十分憤怒,可是若帶著大軍去攻打,彼眾我寡難以取勝;若不給許盆教訓,以后部下個個效尤,這仗也就沒法打了。韋孝寬想了一會兒,決定不再讓士兵們做出無謂的犧牲,而是當日就派出刺客刺殺許盆。刺客立即出發(fā),不久就斬殺了許盆,回來交差。
還有一次,韋孝寬鎮(zhèn)守在今山西西部,附近北齊的國土上有一個胡人部落,沒事的時候,他們就組織一支軍隊,號角一吹,馬鞭一揮,沖了過來,搶劫百姓、阻斷河流道路,搶劫完馬上一聲呼哨絕塵而去。韋孝寬聽到消息、帶著大軍趕來時往往只能站在邊界上,望著胡人的背影長嘆。
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百姓難以生存,怨聲載道。韋孝寬觀察了很久,最終決定在胡人沖出北齊邊界的地方建造一座城隘,派兵防守,予以阻擊。計劃確定后,他馬上征召民夫,提筐帶鋤去修筑城隘。百姓一聽,積極報名,多達十萬人前來應征。
有了民夫,還得有人監(jiān)造。韋孝寬便派出部下大將姚岳,讓他帶著百名士兵隨著民夫去監(jiān)造。姚岳一聽大驚失色,告訴韋孝寬:如果您要殺我,就請您現(xiàn)在動手,千萬別讓我去!因為建城之處在北齊邊境要地,萬一剛開工就受到北齊大軍的攻擊, 自己手下的一百多名土兵和十萬民夫唯有死路一條。
韋孝寬聽了哈哈大笑,對姚岳細細分析道:“修建這座城只需要十天。這里距離北齊重鎮(zhèn)晉州(今屬山西運城)有兩百多千米,咱們動手修城,北齊那邊偵知消息需要一天,將消息送到北齊朝廷需要兩天;北齊君臣坐下商量出兵得花費三天;北齊召集軍隊,需要兩天;兩百多千米路程的行軍,需要花費不到兩天。所以,等到北齊軍隊趕到這里,咱們的城已經(jīng)修好,自己接應的軍隊也就趕到了。
姚岳覺得有道理,這才放心帶隊出發(fā)。北齊軍隊的行動果然按照韋孝寬的猜測進行著,而且比他猜測的還要糟糕。北齊軍隊開到距此不遠處,擔心對手軍力很強,竟不敢進攻。韋孝寬聽到報告,知道他們膽怯,馬上隨機應變,派軍隊在晚上到附近山腳下縱火,北齊軍隊一看到處是火光點點,以為北周大軍在扎營,更是膽戰(zhàn)心驚,于是轉(zhuǎn)身撤退了,韋孝寬的要塞就此建成,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而韋孝寬之所以對北齊內(nèi)部的出兵情況了如指掌,正是因為他對間諜的運用。
三
隨著北方戰(zhàn)爭達到白熱化,韋孝寬也遇到了難得的對手——斛律光。斛律光年少時見一只大雕在云中翱翔,隨手射出一箭,正中大雕脖頸,因此后來軍中稱他為“落雕都督”。斛律光不僅射箭牛,打仗也有兩把刷子,北周軍隊無論從哪兒進攻,斛律光都能及時趕到,將其打退,儼然成為北齊的救火隊員。
公元569年,北齊和北周正在宜陽一帶展開大戰(zhàn),雙方對峙不下。韋孝寬首先看出了危機,建議北周統(tǒng)帥不要再為一座宜陽城費盡血本,汾北一帶才是兩國戰(zhàn)略要沖,無論誰在那兒筑城都無異于在敵人的心臟安下一顆釘子,而斛律光見識明斷,不能讓他占著先機。北周統(tǒng)帥呵呵一笑,沒放在心上。
果然,一切都讓韋孝寬料到了。斛律光也看出汾北的重要性,于次年解除了對宜陽的圍困,帶著大軍撲向汾北一帶,筑城扎寨,駐軍防守,如一顆附骨之釘。斛律光完成了這些十分高興,特意寫信向韋孝寬炫耀:“宜陽是座小城,打了那么久,現(xiàn)在你們占領了宜陽,我占領了汾北,別見怪啊。”
韋孝寬無奈,再次啟動反間計。他已經(jīng)從間諜口中知道,北齊后主十分嫉恨斛律光,北齊權(quán)臣也都對斛律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韋孝寬派出多路間諜進入北齊國都鄴(今屬河南安陽),傳唱“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的童謠,寓意斛律光有君臨天下的野心。另一首童謠則說“高山不摧自崩,槲樹不扶自豎”,意思是高氏政權(quán)馬上就要垮塌,斛律光快要稱帝了。韋孝寬不只是派間諜傳唱,還廣發(fā)傳單,于是鄴城百姓紛紛傳誦。北齊后主知道后馬上以謀反之名殺掉了斛律光。
當時,北周武帝養(yǎng)精蓄銳,就等著有朝一日出兵消滅北齊,只因憚于斛律光的威名才不敢行動。聽到斛律光被殺后,北周武帝大喜,竟然下旨赦免境內(nèi)的犯人以示慶賀——這一般是君主登基才進行的特殊恩賜。
公元575年,韋孝寬獻上滅齊三策,又過了兩年,北周順利滅掉北齊。北周武帝來到鄴城祭祀斛律光時說:“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可見韋孝寬的一條反間計可抵千軍萬馬。
北周和北齊兩國紛爭,以致百姓生靈涂炭,中原十室九空,北周借韋孝寬的計策加快了統(tǒng)一天下的步伐,減輕了百姓的痛苦。韋孝寬不僅是一員名將,也堪稱對百姓有很大貢獻的一代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