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洋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內二科,甘肅臨夏 731100
慢性咳喘病是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具體指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西醫(yī)疾病,患者大多于秋冬季節(jié)發(fā)病或病情加重。研究表明[1],中醫(yī)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內病外治”“春夏養(yǎng)陽”等理論作為主要依據,認為慢性咳喘病患者采用冬病夏治法或可獲得更優(yōu)療效?;诖耍撐挠?013年1月—2017年4月期間選取該院收治的300例慢性咳喘病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目的在于探討冬病夏治法對慢性咳喘病的臨床治療價值,以期為今后臨床治療此病提供切實詳盡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300例慢性咳喘病患者中男142例、女158例,年齡 34~81 歲、平均(62.13±1.17)歲,病程 3~27 年、平均(12.13±0.67)年,疾病類型:支氣管哮喘 51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66例、慢性支氣管炎183例。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300例慢性咳喘病患者均分為研究組(n=150)、對照組(n=150),各組上述相關數據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與排除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慢性咳喘病診斷標準;②意識清醒,可連續(xù)3年遵醫(yī)囑完成冬病夏治法相關治療;③排除妊娠、產褥、哺乳等生理特殊時期女性慢性咳喘病患者;④排除精神、免疫、內分泌、血液等系統疾病者;⑤具有正常的心臟、肝臟、腎臟功能,無上述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⑥排除惡性腫瘤患者;⑦具有正常的語言溝通能力;⑧排除存在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⑨對該次研究所需各項治療措施均具有良好耐受性,無相關禁忌證;⑩皮膚完整度高,無嚴重皮膚??;11○入選該次研究時慢性咳喘病未處于急性發(fā)作期;12○對該次研究內容具有知情權,研究前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內容審核及知情同意書制定等相關工作均由該院醫(yī)學與倫理研究會完成。
1.2.1 研究方法 對照組慢性咳喘病患者實施臨床常規(guī)治療,即急性發(fā)作期根據患者實際病情予以黏液溶解劑、糖皮質激素、支氣管舒張劑、吸氧等對癥治療,而緩解期則予以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呼吸訓練、戒煙指導、運動指導等措施。研究組慢性咳喘病患者除接受上述常規(guī)治療措施外,均于夏季三伏天連續(xù)3年實施冬病夏治療法,具體措施如下:①艾灸:緩慢沿督脈、足太陽膀朧經經脈移動熏烤2遍,配穴選取腹中、太溪、豐隆、太淵等穴,以皮膚微紅為宜或根據患者耐受度而定,一般為每次30 min,每間隔1d艾灸1次,連續(xù)5次艾灸為1個療程,待1個療程結束需暫停3d后繼續(xù),共艾灸2個療程;②穴位貼敷:方劑組成包括冰片 2 g、川貝母 5 g、細辛 3 g、延胡索 7 g、白芥子 5 g、甘遂4 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狀后利用姜汁調和,應注意姜汁應由鮮姜洗凈壓榨而成,待藥粉調和成膏狀物后搓成藥丸(直徑1.5 cm左右)待用,取穴定喘、大椎、膻中、中府、肺俞、膏盲等穴位,將前述制得藥丸放于關節(jié)止痛膏(面積8 cm×6 cm)上覆蓋相應穴位,待4~6 h后揭除,每年夏季三伏天中,初伏、中伏、末伏均為第1天行穴位貼敷,即每年穴位貼敷3次,若患者自覺局部皮膚燒灼感較重且無法耐受應及時取下藥貼,冬病夏治期間患者嚴禁食用油膩、生冷、辛辣等食物,忌煙酒。
1.2.2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利用慢性咳喘病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具體項目包括1秒率[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 肺 活 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 即 FEV1/FVC)]、呼氣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pH等,肺功能檢測時間為入組時、隨訪結束時;②復發(fā)情況:隨訪12個月記錄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疾病復發(fā)情況。
表1 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不同時間PEF、FEV1/FVC、pH值、PaO2等指標對比分析(±s)
表1 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不同時間PEF、FEV1/FVC、pH值、PaO2等指標對比分析(±s)
注:* 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入組時與之對比,P<0.05。
組別研究組(n=150)對照組(n=150)pH入組時 隨訪結束時PaCO2入組時 隨訪結束時PaO2入組時 隨訪結束時FEV1/FVC(%)入組時 隨訪結束時PEF(L/min)入組時 隨訪結束時7.23±0.09 7.24±0.06(7.38±0.04)*★7.31±0.05★102.03±19.88 104.71±21.09(49.47±9.35)*★(63.75±13.42)★48.96±5.35 47.89±5.37(79.54±9.81)*★(62.92±7.88)★56.68±5.71 57.06±5.89(67.45±6.34)★*(62.07±6.11)★293.74±20.17 292.46±19.84(370.47±39.82)★*(317.77±31.55)★
研究所得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PEF、FEV1/FVC、PaCO2、pH 值、PaO2等肺功能屬于計量資料,經(±s)表示;兩組隨訪疾病復發(fā)情況屬于計數資料,經n(%)表示,數據傳入SPSS 19統計學軟件并實施相應檢驗(t、χ2),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均順利完成該次研究,無中斷、退出、死亡等異常情況。經分析可知,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入組時肺功能對比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 PEF、FEV1/FVC、pH 值、PaO2等指標均較之前顯著提高,而PaCO2則較之前有所降低,研究組上述相關指標變化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均完成12個月有效隨訪,期間研究組疾病復發(fā)率僅為7.33%,對照組疾病復發(fā)率高達44.67%,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慢性咳喘病患者隨訪期間疾病復發(fā)情況分析[n(%)]
慢性咳喘病屬于中醫(yī)痰飲內停證,穩(wěn)定期患者表現出白痰、氣喘、咳嗽、怕冷等相關癥狀,若受涼則咳喘發(fā)作則表現出喉間哮鳴、呼吸不暢、咳痰不止、無法平臥等癥,嚴重者甚至出現發(fā)紺、休克等嚴重后果
研究表明[1],慢性咳喘病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點,冬季氣候轉冷則伏痰遇感而引觸,導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并最終引發(fā)相應咳喘病情;夏季以“三伏天”陽氣最盛,人體陽氣因環(huán)境致盛,而寒痰伏飲則得到又效抑制而衰,正盛邪衰則將顯著緩解慢性咳喘病病情,但應注意的是,由于痰飲久伏于肺并未未祛除,因此為病情反復發(fā)作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有中醫(yī)學者基于上述理論提出,慢性咳喘病應以冬病夏治為原則,從而體現了中醫(yī)學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3-4]。研究表明[5],冬病夏治法主要治療原則即遵循中醫(yī)理論中“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利用夏季“三伏天”這一外界陽氣最盛的特殊時間段,人體腠理開泄且陽盛于外、虛于內,因此采用對癥中藥材、艾灸等外用治療方式助長機體陽氣,將藥物通過特定穴位送達機體內部,從而達到溫陽理氣、暢通經絡、驅寒散邪、溫補腎脾之功效。該文經分組研究后證實,接受冬病夏治法治療的研究組慢性咳喘病患者隨訪結束時肺功能改善幅度顯著優(yōu)于未用冬病夏治法的對照組,且研究組隨訪疾病復發(fā)率較低,此結論與楊風午[5]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利用冬病夏治法可有效改善慢性咳喘病患者肺功能,對降低疾病復發(fā)率、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今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