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芳,沈曉艷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為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壞死,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劇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神志障礙、心律失常等,是急診科搶救當中的一種常見病種。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身病情發(fā)展十分迅速且癥狀非常嚴重,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很可能影響到患者預后,甚至發(fā)生死亡[1-2]。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和搶救,醫(yī)院在有條件之下也提供了綠色通道服務,以此使患者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為有效的搶救,該綠色通道主要是急診科與其他科室聯動形成,提前為患者提供搶救室、手術室、病房、ICU床位等各方面的準備,該服務的目的也十分明確,即提升患者搶救效率,提升患者康復裝轉歸情況。關于急診科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運用綠色通道的具體成效,該院此次選取了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70例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患者是否采用綠色通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分別為33例、3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例、16例,年齡為50~75歲,平均年齡為(57.3±3.5)歲;患者情況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例,下壁梗死6例,高側壁梗死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9例、18 例,年齡為 50~75 歲,平均年齡為(58.1±3.7)歲;患者情況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例,下壁梗死7例,高側壁梗死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選標準: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定的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急性心肌梗死的標準,經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者;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作12 h內的患者
所選患者均在確診后,針對患者的治療均先予以吸氧、止痛處理,如口服300 mg阿司匹林、40 mg立普妥等藥物止痛及做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準備。
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不采用綠色通道進行直接PCI治療,即醫(yī)師在了解患者不同投照體位下各支冠狀動脈的影像解剖,在行直接PCI過程中,可選擇相應的體位,如患者為左主干病變則選用右前斜位+足位以及蜘蛛位,根據患者情況可直接將冠狀動脈導絲送至IRA遠端,或在球囊導管支撐下將冠狀動脈導絲送至IRA遠端,而后再使用抽吸導管抽吸血栓直至后溪干凈,抽吸之后注射硝酸甘油或者鈣拮抗劑接觸患者IRA痙攣,最后置入支架。
觀察組患者則通過綠色通道進行PCI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37例患者均由救護車直接送入搶救室,并呼叫值班醫(yī)師啟動綠色通道,在搶救室當中立即給予患者吸氧、心電監(jiān)護等的處理;②經確診后患者也均在使用阿司匹林等藥物以及相關準備的基礎上,實施PCI治療,PCI治療同對照組。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搶救時間、搶救期間患者出現并發(fā)癥的情況以及患者治療后的康復水平情況,其中患者搶救時間以患者入院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急診手術時間和總的搶救時間為判斷依據,患者康復水平則通過對患者超聲、心動圖監(jiān)測具體對比患者的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DV(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和LVFS(左室短軸縮短率)的水平判斷患者康復轉歸情況。
數據選擇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別采用 χ2、t對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s)完成一系列有效的檢驗以及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此次觀察中,依據患者首次球囊擴張時間、急診手術時間以及總搶救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短于對照組,搶救的時間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對比[(±s),min]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對比[(±s),min]
組別 首次球囊擴張時間 急診手術時間 總搶救時間觀察組(n=37)對照組(n=33)t值P值90.1±28.6 60.0±13.5 5.730<0.05 40.2±5.7 57.3±8.1 10.100<0.05 51.6±6.5 73.8±7.1 13.587<0.05
在搶救期間,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7.2%,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4%,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搶救期間并發(fā)癥對比[n(%)]
經監(jiān)測和統(tǒng)計,兩組患者LVEF、LVEDV和LVFS康復水平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的LVEF和LVFS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V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康復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康復水平對比(±s)
組別LVEF(%)LVEDV(mm) LVFS(%)觀察組(n=37)對照組(n=33)t值P值67.2±4.8 62.0±4.6 4.626<0.05 54.3±1.3 61.5±1.2 24.094<0.05 38.1±4.2 31.0±5.1 6.312<0.05
急性心肌梗死的具體癥狀表現為心前區(qū)疼痛、血壓下降或者休克、心力衰竭,該病癥的誘因涉及多個方面,如過于勞累、激動或者暴飲暴食等引起,容易于睡眠時間病發(fā)。而患者病發(fā)且沒有得到快速搶救,進而可發(fā)生心肌細胞的壞死,甚至發(fā)生心功能嚴重受損等情況,患者的處境十分危急[3-5]。因此,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時的搶救意義重大。在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之下,醫(yī)院急診科在為患者提供診治過程中,也建立起綠色通道,以此更有效的救治患者。而急診綠色通道的主要流程是將患者直接送往搶救室急診,經各項檢查后患者若需要轉院則立即轉院,需要進行手術則立即通知手術室,需要留院則送至病房或者觀察室,因此除了急診科還需要手術室等其他科室的相互協調與配合,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得到治療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心內科、手術室等的配合,在此基礎上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得到搶救和治療[6-8]。關于綠色通道在急診科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運用,該院此次選取了70例患者展開觀察,主要觀察在綠色通道之下急診搶救患者的康復轉歸情況。
在該次觀察當中,選取的70例患者中37例患者接受運用了綠色通道,即患者由救護車送入醫(yī)院之后,立即接受急診會診,當患者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行PCI手術治療,其余33例患者則以常規(guī)方式進行PCI手術治療?;颊呓浘G色通道進行治療之后,患者搶救時間當中,首次球囊擴張時間、急診手術時間以及總搶救時間分別為 (90.12±28.6)、(40.2±5.7)、(51.6±6.5)min,患者并發(fā)癥情況共 2例,患者治療后,LVEF、LVEDV和LVFS康復水平指標分別為 (67.2±4.8)%、(54.3±1.3)mm、(38.1±4.2)%,與常規(guī)方式實施PCI手術的患者對比,在搶救時間、并發(fā)癥以及康復水平指標上,前者的效率、效果以及康復轉歸方面均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急診科搶救心肌梗死患者的過程中,運用綠色通道可爭取到更多的搶救時間,也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患者康復轉歸情況,值得應用于臨床治療該病癥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