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師生進行互動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積極主動與文本、他人、自身進行對話,最大程度地提高對話的實效性?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對話的矯正、引導、推進作用,開掘課堂的共生點,打開共生之窗,使學生自致其知。
一、對話根植于文本,促進言與意的共振
言,即言語表達;意,即作者通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個人見解。鑒于文本所要表達的境界意象與兒童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本身存在一個落差點,教師、學生、文本,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對話,文本都是對話的根本。
如二年級上冊《一封信》,露西寫的第一封信中表達了自己的不開心——“從早到晚,家里總是很冷清?!庇袑W生將“冷清”誤以為“清凈?!比绾螏椭⒆訌闹囌`走向正確,走進露西的“冷清”世界呢?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從文本中找出描寫家里冷清的句子:放學后,露西是一個人回家的;家里只有她一個人;獨自準備晚餐。接著追問:“如果你每天孤身一人回家,打開家門,空無一人。你會怎么樣?”再次引導學生回歸文本:“這樣孤單寂寞的日子,對于露西來說是一天兩天嗎?”然后聯(lián)系第一封信的內(nèi)容,想象以前爸爸一邊刮胡子一邊逗露西玩的幸福場景,和現(xiàn)如今的冷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至此,一個倍感冷清、孤獨的露西形象越來越清晰。繼而在學生腦海中變成一首關(guān)于思念的詩、一幅關(guān)于愛的畫。
二、對話指向情境化,促進智與趣的契合共生
語文教學,在于激勵、喚醒。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學,尋求它的趣味性,是每個教師的共識。只有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激發(fā)他們的精神需求,才能發(fā)揮高效的作用。
如《霧在哪里》一課中,如何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運用“無論……還是……都……”這一關(guān)聯(lián)詞,感受霧氣繚繞的世界那種朦朧、神奇的美麗呢?
師:(生朗讀)嗯,我感受到了,這霧真的好大好大。霧還在繼續(xù)淘氣、繼續(xù)頑皮呢!瞧,它來到廣闊的沙漠,來到美麗的花園,來到大大的游樂場。(相應圖片出示,引發(fā)了學生陣陣驚嘆)還來到了——(學生馬上興奮地叫:“我們錦江小學?!保?/p>
(學生不約而同地選用最后一幅圖共同進行拓展說話。)
師:霧把錦江小學藏起來了,什么看不見了?(出示句式嘗試練習“霧把藏起來了,無論,還是,都看不見了?!保?/p>
生:霧把錦江小學藏起來了,無論是噴香的桂花樹,還是漂亮帥氣的老師,都看不見了。
師:(“好大的霧??!”教室里一陣贊嘆聲。)但是這樣表達,好像有點凌亂,咱們試著找找相對應的詞語,條理就會清晰了。比如“漂亮帥氣的老師”可以對——(可愛朝氣的學生)。
師:漂亮帥氣的老師、可愛朝氣的學生,霧先把誰藏起來?為什么?
這么一提醒,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爭先恐后地將校園里的建筑設施、花草樹木按一定的順序移進漫天的大霧之中,比如:高大的教學樓——嶄新的足球場;噴香的桂花樹——墻角的小草等等。
三、對話落腳憤悱點,促進學、思、疑、悟的互通共生
學思結(jié)合的關(guān)鍵是質(zhì)疑、釋疑,有所得、有所悟。共生的課堂,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思維進程中的憤悱點,在憤悱處研讀,在思考中前行,在對話中頓悟,以達到學、思、疑、悟的互通共生。
以《狐貍分奶酪》為例:疑在課題——“狐貍為什么分奶酪”“怎樣分奶酪”“結(jié)果如何”,學生帶著疑問通讀全文,迅速知曉文本的整個框架;疑在矛盾處——面對小哥兒倆提出的“分得不勻”,心知肚明的狐貍為什么不趕快咬上一大口,反而先“仔細瞧了瞧掰開的奶酪”再表示“真的,這半塊是大了點”,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回讀前文,從狐貍一系列的語言、神態(tài),感受到此時的狐貍面對即將到口的奶酪是故作鎮(zhèn)定,為待會兒的吃奶酪埋下伏筆;疑在小小的標點符號——“你可真會分!”這一嘆號,是小哥兒倆真誠地夸獎狐貍嗎?疑在重點句段——狐貍說自己“分得可公平啦”,這是真的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鼓勵在文本中探索,在分組討論中形成觀點,進而體會狐貍的狡猾奸詐,小哥兒倆的斤斤計較才讓別有用心者有機可乘。
課堂對話過程中,教師抓住對話的契機,找準文本研讀切入口,把握課文拓展的火候,發(fā)揮質(zhì)疑的魔力,以教師的“活”教,引發(fā)學生的“活”學;同時,又借學生學之“活”,促進教師教之“活”。以活激活的常態(tài)課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使知識、社會生命和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煥發(fā)出精彩的魅力。
潘燕萍,浙江臺州市黃巖區(qū)錦江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