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當下衡量語文課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一堂語文課,只有牢牢將“有效”兩字記在心里,方能達成預期目標。優(yōu)化教學設計,完善課堂結構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關鍵。
一、優(yōu)化教學設計,追求課堂有效
(一)加強文本細讀,優(yōu)化教學設計。
方智范教授說:“教師要做文本的知音。”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領先一步的閱讀者,教材所選的課文文質兼美,蘊涵豐富,無論是高山流水、朝霞彩虹的自然美還是感人至深的親情、友情美,抑或是富有童趣、真趣、志趣的意境、意趣美等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引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和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依憑。當閱讀那一篇篇依附著情、濃縮著意的文章時,我們要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以及寫作的背景,了解編者選文的目的,從中找出有效的,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并試著不斷地問自己,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加強文本細讀,破譯語言密碼,能夠最大程度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長城》這篇課文有這樣一段文字: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形象的比喻、具體的數(shù)字,可以品讀出長城的雄偉氣勢,僅僅讀出這層含義還是不夠的。龍是一種動物嗎?為什么說長城不像蛇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靜止的文字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為了幫助理解,教師可以適時出示故宮九龍壁的圖片;播放端午賽龍舟、春節(jié)舞龍燈的錄像等;淺文深教,此時學生便能體會,龍是一個民族的圖騰,龍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長城似龍的比喻蘊含著經(jīng)久不息的中國精神。
老舍的名作《貓》中寫道: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說它老實吧,它有時候的確很乖。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兒伸出來要求給抓癢?;蚴窃谀銓懽鞯臅r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安洹⑸?、跳、踩”幾個連續(xù)動詞的使用就可讀出一只機靈可愛的貓,文中“小梅花”這個不起眼的語言信息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喜愛之情,也是學生語言訓練的關鍵點。能否將“小梅花”換成“小爪印”呢,通過對比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小梅花”情感豐富,把貓踩臟稿紙留下的腳印看作“小梅花”一樣精致美觀,不是責備,而是一種憐愛,簡單的借喻讓生活的情趣、作者的言語功力躍然紙上。
千重要,萬重要,破譯了言語密碼最重要;這個法,那個法,掌握了文本就得法。
(二)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巧抓關鍵切入。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苯虒W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習的需要,精心預設教學活動,充分讓學生在想一想、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中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提領爾頓,百毛皆順”,對課文而言,關鍵點覆蓋全文,牽一發(fā)而動全篇;對學生而言,關鍵點能開啟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與探析。如《海底世界》中“課文哪些內(nèi)容寫出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哪些內(nèi)容寫出了海底世界的物產(chǎn)豐富?”這樣的問題既立足于文本,又關照了學生。學生順著這一問既能深入了解課文的主旨,又能引發(fā)自身的探索意識,對文本進行深入探討。一堂課有這么一兩問就足夠了。這樣一來,課堂上不再是煩瑣提問的干擾,而是一種多元的、充滿生機的交往對話。其次要有敏銳地洞察、果斷地把握學生思維流向及流程的教學機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碰到這樣一種情形,當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講完,學生就回答得天衣無縫,一步到位。針對這種情形,教師就不必再按預先設計的步驟一一追問學生,而應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推進。
一堂語文課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不應有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不同個性的教師,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在教學中,只要抓住了關鍵點,形式的選擇不妨各行其是。
二、完善課堂結構,確保課堂有效
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發(fā)展就其內(nèi)涵而言,指的是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沉淀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在學生的生命中書寫的是絢麗的色彩。
(一)合理取舍知識,有效實現(xiàn)目標。
教學中,教學知識的選擇與安排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及知識的類型進行相應的教學安排。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篇課文時,立足文本,為學生提供了1998年長江抗洪的視頻資料,再現(xiàn)了洪災前線驚心動魄的一幕幕,還拓展了一些贊頌人民子弟兵的詩歌,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隨著對文本深入的學習,學生真切體會到了人民子弟兵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崇敬的情感在心中滌蕩,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提倡個性閱讀,自主建構知識。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中,雖然不少教師知道“以讀為本”的重要性,但對如何有效讀書缺少指導和層遞設計,初讀課文時一遍即過,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夯實基礎;研讀課文中,有的教師抓住一個部分對文本支離破碎的解讀,以偏蓋全;有的教師浮光掠影的解讀(蜻蜓點水的解讀),思維缺乏針對性;有的教師還會脫離文本隨心所欲地解讀;還有的教師會把自己對文本的曲解與誤讀,強加于文本和學生。一問一答的對話式教學,形成了“逼迫”學生學習的場域,教學死氣沉沉。學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語言,取決于感悟文本是教師的“注入”還是學生經(jīng)過自主感悟而獲得。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施開放式教學,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閱讀的機會,把感悟文本的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在對話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個性化閱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感悟語言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有所發(fā)現(xiàn),并能對自己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對新知進行自主建構。
(三)適時引導點撥,彰顯課堂活力。
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積極參與交流、對話、相機啟發(fā)、點撥,努力擴展學生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將語文訓練層層推進,尤其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例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這篇課文中,“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副對聯(lián)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zhàn)中的真實寫照。執(zhí)教時,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反復朗讀體會,層層深入,與文本、作者產(chǎn)生共鳴,同時結合文中其他句子引導學生多種形式朗讀,相機給予點撥,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促進了學生在讀中感悟,教學顯得有意義、有價值,課堂彰顯的有激情、有活力。
(四)巧妙鏈接知識,拓寬教學視野。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資源,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jù)之一,教師應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觀念。因此教師根據(jù)學情對教材進行合適、恰當?shù)脑賱?chuàng)造,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先決條件;而且,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后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坐標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nèi)心深處最永恒的內(nèi)容。例如在教學《微笑著承受一切》這一課時,給學生補充了桑蘭坐在輪椅上微笑著的照片,講述了她的一些感人事跡,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與不幸命運的抗爭,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熏陶、思維的拔節(jié)、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于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chǎn)生了意義和價值。
(五)營造良好氛圍,提高情商指數(shù)。
“親其師,信其道”。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對師生良好的情感關系的建立至關重要。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xié)調(diào)、相互信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師以自身的積極情感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見解。學生理解只要有合理之處,符合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教師就應給予肯定,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學生的錯誤回答往往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為此,教師展示給學生的應該是平等、寬容和信任,讓學生覺得,老師是可以信賴的朋友,愿意主動與老師進行交流與溝通。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情商指數(shù),促進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促進課堂和諧氣氛的形成,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整體效果。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笔前。还苁橇?、是稻、還是荷花,正是各得其所、盡顯風采,才讓我們江南水鄉(xiāng)芳香四溢、美麗和諧。有效課堂是我們的教育理想,從形似到神似,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我們堅信:秉承著“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優(yōu)化設計,完善課堂,我們的課堂能夠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舞臺,我們的語文定似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妖嬈多姿,芬芳迷人。
劉曉梅,安徽霍山縣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