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萬彪,范欽磊,陳培,金廣強·中車南京浦鎮(zhèn)車輛有限公司
側墻鋼結構主要是由側墻立柱和橫梁組焊成側墻鋼骨架,橫梁穿過側墻立柱與墻板塞焊組成,側墻立柱壓著橫梁(圖1)。側墻立柱是在垂直方向上起著承載側墻和車頂?shù)闹匾考渑c墻板的塞焊效果,直接影響車輛側墻及關聯(lián)內裝結構安裝的準確性和車體的強度。且側墻立柱跟墻板配合處的平面度以及側墻立柱的總寬,對側墻組成后的平面度與窗口開檔尺寸偏差均有直接影響。圖2所示的側墻立柱截面為帽形結構,壁厚2.5mm,寬度94mm,長度2136mm,長度方向上分布著3個階梯形壓窩區(qū)域和1個缺口均用于和橫梁的配合,兩側面還分布著直徑為φ25mm的圓孔。
圖1 側墻鋼結構示意
側墻立柱現(xiàn)有的生產工藝流程為:落料→沖鉚螺母孔→壓形→預處理→調形→組焊;壓形后發(fā)現(xiàn)側墻立柱下口的穿縱梁止口和縱梁配合時有5~7mm的間隙(圖3),給后期的裝配帶來難度,由于壓形過程材料有拉延,而且不同批次材質的拉延狀況不一致。
根據(jù)現(xiàn)有調形工藝方法對側墻立柱進行調形后,調形效果不理想,平面度絕大多數(shù)在2.5~3mm之間,而總寬甚至達到97mm,嚴重影響組裝效果,開發(fā)新方法、新工藝迫在眉睫。
圖2 側墻立柱示意圖
圖3 側墻立柱與橫梁配合處間隙大
針對現(xiàn)有狀況,通過展開尺寸優(yōu)化和調形工藝優(yōu)化,使得側墻立柱的成形質量得到提高,從而使其與橫梁與墻板配合性更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⑴優(yōu)化側墻立柱的展開下料尺寸,其特征在于可結合設計圖紙和現(xiàn)有設備、模具、成形質量進行工藝分析,實現(xiàn)在壓完形后側墻立柱與橫梁配合處間隙滿足要求,使其下口與縱梁上平面配合處可焊,提高側墻成形質量和后工序組裝效率。
⑵提供一種調形工藝,其特征在于能夠保證成形后,側墻立柱與墻板的配合間隙滿足工藝要求,總寬由原來的97mm減小到組裝要求范圍內,為后續(xù)側墻組裝工序提供保障。
⑴從側墻立柱落料尺寸,成形過程進行工藝分析,認為缺口處間隙過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板材的延伸性;不同批次的材料延伸率存在差異;同一根側墻立柱的不同部位的延伸率也存在差異(例如:側墻立柱帶翻邊位置由于有壓邊力,而不帶翻邊位置沒有壓邊力導致兩部位延伸率不同)。
⑵首先通過拉伸試驗獲得板料的力-位移曲線,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計算,獲得板料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斷后伸長率、強度系數(shù)、應變硬化指數(shù)等力學性能參數(shù)見表1。由于本試驗無法獲得板料的彈性模量以及泊松比,故表1中板料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參考以前試驗所得值。
⑶通過表1試驗數(shù)據(jù)結合側墻成形情況,對帶翻邊部位和不帶翻邊部位分別進行分析,修改展開下料尺寸,跟蹤現(xiàn)場工藝試驗最終確定側墻立柱下料尺寸如圖4所示。
首先,規(guī)范毛刺面向下,根據(jù)材料的機械性能,重新調整了壓力,并對側墻立柱外凸的部分加墊銅皮,局部修整模具凹坑等;但由于側墻立柱開孔位置、不帶翻邊缺口位置和帶翻邊位置各處的材料拉伸力不同,回彈大小不一致,效果甚微。
表1 2.5mm板料試樣的測試結果
圖4 側墻立柱下料圖
隨后,用油壓機對側墻立柱進行調形處理,雖然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明顯。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調形過程中,由于受到孔和缺口翻邊的限制,只能對中間一小段進行調形,原有調形模具無法對側墻立柱進行最大限度調形,調形的實際面積不及總長度的1/3,想要提高調形質量,就必須優(yōu)化調形模具,增大調形面積。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⑴調形工藝具體整改:在原有模具的基礎上,簡易設計,增加調形長度(圖5),經(jīng)現(xiàn)場試驗簡易模具對側墻立柱的調形效果,單邊的平面度有了明顯的改善。
圖5 前期簡易設計圖
⑵找到方向之后,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調形工藝,設計制作新的調形模具并在調形模具兩端做特殊處理,最大化增大調形接觸面積(圖6)。
圖6 調形最新模具圖
圖7 側墻立柱與縱梁配合效果圖
通過對側墻立柱的下料尺寸優(yōu)化和調形工藝的研究,使側墻立柱與縱梁配合處間隙提高到2mm(圖7),使其下口與縱梁上平面配合處可焊。側墻立柱與墻板配合處平面度也提高到1.5mm,總寬控制在91~94mm之間,符合后期組裝效果。
通過以上兩種工藝改進,最終提高了側墻焊接質量和側墻平面度,同時提高了后工序組裝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這兩種工藝創(chuàng)新已被廣泛應用于鐵路客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