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35)
焊接材料選用的基本原則是:形成的焊縫金屬其焊態(tài)的力學性能(如強度及韌性)與母材相匹配[1]。但是在生產(chǎn)實踐中,通過焊接工藝連接成結構件后,焊接接頭因工作環(huán)境或其他需要進行特殊熱處理,熱處理后的焊縫金屬力學性能惡化,不能與母材相匹配[2],成為實際生產(chǎn)中的技術難題之一,需要從理論上指導焊接材料選擇。
通常的焊后熱處理是消應力熱處理,消除因焊接熱脹冷縮而存在于焊接接頭中的熱應力,其溫度較低,不會使焊縫金屬發(fā)生固態(tài)相變[3]。而特殊熱處理的溫度高于消應力處理溫度,可能達到回火溫度,此時雖未發(fā)生相變,但會使焊縫金屬的碳化物析出[4],引起力學性能變化。
對于需要進行特殊焊后熱處理的焊縫金屬,其焊接材料的選用成為制作容器產(chǎn)品合格的關鍵。本研究基于固態(tài)相變及其特點,以SA387Cr11CL2容器鋼為實驗材料,選用4種不同的焊接材料進行實驗,分析組織變化,說明選用適用于特殊焊后熱處理的焊接材料的基本思路。
母材為SA387Cr11CL2容器鋼,厚度51 mm。選用4種焊接材料,分別為埋弧焊焊絲CHW-S9、CHW-S11,直徑均為φ4.0 mm;電焊條CHH307R、CHE607RH,直徑均為φ3.2 mm,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X型坡口,坡口角度60°,如圖1所示。采用埋弧焊和焊條電弧焊,埋弧焊熱輸入38~40 kJ/cm,焊條電弧焊熱輸入28~30 kJ/cm,制備4個焊接接頭。焊后進行熱處理,熱處理工藝如圖2所示,以平均速度130℃/s加熱到715℃,保溫360 min,然后空冷到室溫。
表1 4種實驗焊縫金屬的化學成分及Ac1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ur experimental welding metal
圖1 坡口形式Fig.1 Groove type
圖2 焊后熱處理工藝示意Fig.2 Curve of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process
對焊后熱處理的4個焊接接頭進行室溫拉伸試驗,試樣為全厚度板狀,尺寸51mm×25mm×380mm,測定焊接接頭的強度。對焊縫金屬進行顯微組織分析。顯微組織試樣按照標準進行研磨、拋光和腐蝕,在型號為B*51M的Olympus高倍聚焦光學顯微鏡上觀察顯微組織。
埋弧焊CHW-S9、CHW-S11焊接接頭、焊條電弧焊CHH307R、CHE607R焊接接頭的室溫拉伸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焊條電弧焊CHWS9、CHW-S11和埋弧焊CHH307R焊接接頭的拉伸均斷在焊縫部位,即焊縫金屬的強度低于母材,而CHE607R焊接接頭拉伸斷在母材,焊縫金屬強度高于母材,焊接接頭強度符合國標要求[5]。
表2 焊接接頭室溫拉伸結果Table 2 Tensile test results of welding joint at room temperature
多層多道焊縫金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直接凝固的焊縫金屬,是粗大的柱狀晶,如圖3a所示示;另一部分為再熱焊縫金屬,由于焊接熱輸入小,焊層厚度小,受到焊接熱循環(huán)作用時,大部分柱狀晶被打碎成為等軸晶,如圖3b所示。
根據(jù)NB/T47014《承壓設備焊接工藝評定》,當進行低于下轉(zhuǎn)變溫度的焊后消應力熱處理時,這一溫度低于焊縫金屬的相變臨界溫度Ac1,組織不發(fā)生變化。
若焊后熱處理溫度高于臨界相變點Ac1,且僅高20~30℃時,剛剛進入α+γ兩相區(qū)就會發(fā)生鐵素體(或貝氏體)向奧氏體的逆轉(zhuǎn)變[6-7]。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在晶界形核,當所處兩相區(qū)溫度不高時,由于形核率較低,只發(fā)生部分奧氏體形核,并在等溫過程中長大,晶粒細小,在隨后的冷卻過程中,細小的奧氏體再轉(zhuǎn)變成細小的鐵素體或貝氏體,經(jīng)過這一熱處理,組織明顯發(fā)生細化[8-9]。細化晶粒是強化金屬材料的有效方法,當晶粒細化,晶界數(shù)量增多,在拉伸過程中晶界有效阻礙位錯運動,從而提高強度[10-11]。
若焊后熱處理溫度低于且靠近臨界相變點Ac1,相當于高溫回火,在回火過程中碳化物析出,使基體中固溶的碳減少,可以起到固溶強化作用的置換元素(如Cr、Mo)減少,固溶強化效果弱化,從而導致焊縫金屬的強度下降。
圖3 焊縫金屬組織Fig.3 Weld metal structure
在本實驗中,4種焊縫金屬均需經(jīng)受715℃的焊后熱處理,熱處理后是否會發(fā)生組織固態(tài)相變?nèi)Q于焊縫金屬的臨界相變溫度Ac1[12]。采用經(jīng)驗公式(1)計算4種焊縫金屬的臨界相變點,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埋弧焊焊縫金屬CHW-S9、CHWS11的臨界相變點Ac1分別為720.61℃、743.62℃,焊條電弧焊焊縫金屬CHH307R的臨界相變點為747.80℃,均高于715℃,只有焊條電弧焊焊縫金屬CHE607RH的臨界相變點為694.29℃,低于715℃,即CHE607RH焊縫金屬在焊后熱處理過程中組織重新奧氏體化[6],且因為熱處理溫度僅高于相變點20℃,從而使得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形核較少,因而使焊縫金屬細化,組織轉(zhuǎn)變示意如圖4所示,熱處理后的焊縫金屬組織如圖5所示。因此,CHE607RH焊縫金屬的強度最高,而其他3種焊縫金屬的相變臨界溫度高于熱處理溫度,在進行熱處理時,碳化物的析出使固溶于基體中的碳及置換元素減少,從而使得強度降低。
圖4 焊后熱處理過程中組織演變示意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1)對于需要進行特殊焊后熱處理的焊縫金屬,要基于固態(tài)相變特點選用焊材,以避免焊縫金屬強度降低。
(2)焊縫金屬的臨界相變點Ac1是選擇焊接材料的關鍵參數(shù)。Ac1低于焊后熱處理溫度的焊縫金屬,其強度因晶粒細化而提高;Ac1高于焊后熱處理溫度的焊縫金屬,其強度因碳化物析出、固溶于基體中的碳和合金元素減少而降低。因此,應選用Ac1低于焊后熱處理溫度的焊接材料。
圖5 熱處理后的焊縫金屬組織Fig.5 Weld metal structure after heat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