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學焊接材料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24)
串聯GMAW是單絲GMAW的延伸工藝,具有焊接速度快、熔敷速率高、抗氣孔、熱輸入低等一系列優(yōu)點,適用于汽車、軌道交通、造船、鍋爐制造、工程機械、建筑機械、煤礦機械等領域,已經有一些工程應用的報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2]。但該工藝并非盡善盡美,在一些情況下,在串聯GMAW焊縫的焊趾處發(fā)現了一種所謂冷搭接(Cold lap,亦可譯為冷隔)微區(qū)未熔合缺陷[3]。該缺陷尺寸小、難檢測,但屬于帶缺口類缺陷,可能對焊接結構的疲勞壽命產生不利影響。迄今為止,有關冷搭接缺陷的研究,國外文獻非常有限,而國內研究未見報道。鑒于串聯GMAW工藝方法的先進性和推廣價值,繼續(xù)開展有效防止冷搭接缺陷產生的研究,不僅對工程應用十分必要,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意義。為此,本研究首次將冷搭接的形態(tài)、性質與其形成機理相聯系,探討串聯GMAW熔焊行為與冷搭接形成間的關系及冷搭接控制原理。該項研究對深入了解串聯GMAW工藝的熔焊原理,全面提升串聯GMAW焊縫質量,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實用價值。
采用φ1.2 mm實心碳錳鋼焊絲(G3Si1 EN ISO 14341-A)和 φ(Ar)92%+φ(CO2)8%混合保護氣體,以單道水平位置對I型坡口對接接頭(間隙0~1 mm)冷成型鋼板 S355 MC(EN 10149-2)進行雙絲串聯GMAW焊接(前絲和后絲保持一定角度及距離)。每條焊縫長約300 mm。焊前對母材進行噴砂處理。每個電源的保護氣流量恒定在15 L/min。電源極性為直流反接。試驗用材料的化學成分及焊接工藝參數分別見表1和表2[3]。
表1 母材和焊絲的化學成分[3] %
表2 焊接工藝參數[3]
使用放大鏡沿焊縫縱向焊趾部位進行宏觀檢查(見圖1),并對可疑部位切片、制樣進行顯微金相(光學和掃描電鏡)分析。發(fā)現了3種形態(tài)的冷搭接缺陷[3]。第一種,飛濺物位置非??拷钢翰⑴c焊縫相連時形成的冷搭接,此時L<R(見圖2a)。通常它在焊趾處呈半圓形,尺寸可以從幾毫米到10μm不等。第二種,所謂的焊瘤冷搭接,是由熔池中熔化金屬的局部溢流而在母材上沒有將其熔化引起的。通常,焊瘤冷搭接在縱軸和橫軸都可能有幾毫米的焊趾處呈半橢圓形(見圖2b)。第三種,所謂的飛濺-焊瘤冷搭接,是前兩種冷搭接的組合(見圖2c)。當L>R(從焊趾到飛濺中心的距離(L)大于飛濺半徑(R)時)焊趾附近的飛濺與焊縫金屬的局部溢流相連而形成。通常情況下,它呈現蠕蟲狀,距離焊趾幾毫米。統(tǒng)計結果顯示,飛濺冷搭接的幾率大于焊瘤冷搭接。
圖1 焊接試樣的宏觀照片及接頭形式
試樣可疑部位的切片顯微分析顯示,焊趾處冷搭接的性質或物理本質是微小區(qū)域未熔合(見圖3)。與其他焊接缺陷,如咬邊相比較,首先外觀上看不見;況且該缺陷尺寸較小(一般在0.01~1.5 mm范圍內),且又不是貫穿性缺陷,采用常規(guī)的無損檢測(NDT)方法探測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然而,焊趾處冷搭接的微小區(qū)域未熔合缺陷會給結構的安全使用帶來隱患,因為冷搭接的微小區(qū)域未熔合顯然是焊趾處一個缺口,在交變載荷下可能引發(fā)裂紋,嚴重影響結構的疲勞壽命。
圖2 不同類型冷搭接示意
圖3 焊趾處的微小未熔合
冷搭接(Cold Lap)是學術界一個較新術語,在國內外焊接缺陷相關標準中尚未查到,只有極少文獻提及。雖然ISO標準[4]提到過一個“Overlap”缺陷(見表3),并將其定義為“過多的焊縫金屬覆蓋母材金屬表面,但沒有和母材熔合”。其中,被稱為新列入缺陷代號*5061是Toe overlap,即焊趾焊瘤,可以理解為焊趾處的未熔合??墒窃诖朔诸愔胁⑽唇o出缺陷大小的規(guī)定,也沒有指出缺陷的種類。新國家標準GB/T6417.1-2005涉及冷搭接的表述與ISO標準完全相同[5]。
表3 ISO缺陷的分類[4]
文獻[2]將冷搭接定義為大約平行于母板表面焊趾處微區(qū)的未熔合缺陷,大致有3種類型:飛濺冷搭接、焊瘤冷搭接及飛濺-焊瘤冷搭接,如表3所示。在ISO標準[4]中提到的Overlap(焊瘤)缺陷只可能是冷搭接形態(tài)之一。
當一定尺寸的飛濺落在焊縫坡口邊,該飛濺物與母材之間被氧化物所填充,處于未熔合狀態(tài),當熔化的焊縫金屬與飛濺物相連后,飛濺物部分仍保持未熔合狀態(tài)(見圖2a)。它的生成條件:①位于坡口邊緣的飛濺物;②飛濺物下方被氧化物所填充;③熔化的焊縫金屬與坡口邊緣的飛濺物相連。
焊瘤冷搭接的形成與焊瘤的形成有關。首先,當焊縫邊緣不整齊、不規(guī)則時,尤其在雙絲串聯GMAW高速焊接時,根據所謂“瑞利不穩(wěn)定”原理[6],甚至會出現焊縫的駝峰(焊瘤)現象。實際上它是由焊縫中熔化金屬流體溢出到坡口表面形成。這部分溢出物下方也被氧化物所填充,即焊瘤冷搭接與母材間也是未熔合狀態(tài)(見圖2b)。
焊瘤冷搭接形成條件:①焊縫邊緣不整齊、不規(guī)則;②形成的焊瘤與母材接觸處存在氧化物,不可能熔合。
當坡口邊緣已經存在飛濺物,同時焊縫金屬流體溢出形成的焊瘤正好與飛濺物相遇時,便形成了飛濺與焊瘤組合式冷搭接。該冷搭接的特征是L>R(見圖2c),即焊趾到飛濺中心距離L大于飛濺物半徑R。外觀呈蠕蟲狀,距離焊趾幾毫米。
飛濺-焊瘤冷搭接形成條件:①坡口邊緣存在一定尺寸的飛濺物;②存在形成焊瘤的過程;③形成焊瘤的過程恰好與飛濺物相遇。
綜上可以看出,焊接飛濺和熔化金屬的溢流是形成冷搭接的必要條件,但冷搭接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現象,在焊接過程中是否實際形成,還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圖4是直徑1.8 mm飛濺放大50倍后橫斷面照片,圖中有A、B、C三個未熔合區(qū)。圖5是3個未熔合區(qū)的顯微照片??梢钥闯?,有3個孔隙區(qū),即未熔合區(qū)。除了C區(qū)域或多或少被完全填充外,未熔合的主要部分是空的。這些填充物的主要元素見表4。定量分析顯示,填充物是Mn和Si的氧化物。圖6是未熔合區(qū)域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梢钥闯?,其中有Fe、C和Mn、Si氧化物等物質及孔隙。分析上面實測資料認為,飛濺物表面被來自焊絲中脫氧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所包覆,落在焊趾處后,在飛濺物與母材金屬之間的界面處形成了一層絕緣層,不僅阻止熱量傳遞,而且阻止飛濺物與母材表面的充分熔合。
圖4 飛濺與母材金屬界面的橫斷面
表4 A、B、C未熔合區(qū)中的主要元素
圖5 3個未熔合區(qū)的顯微照片
圖6 3個未熔合區(qū)域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
首先,將飛濺物直徑和飛濺的距離(飛濺的中心與焊縫中心線間的距離)作為飛濺的溫度指標。飛行距離較短,尺寸較大的飛濺物,在撞擊母材金屬表面時,可能有較高溫度。反之,可能有較低溫度。同時引入未熔合比率(多個未熔合長度之和與飛濺物直徑之比)來表示飛濺與母材金屬間的熔合。比值大,表明未熔合傾向大。試驗表明,直徑小于1.0 mm的小飛濺物,具有100%的未熔合比率。隨著飛濺尺寸的增加,未熔合比率線性減小。不難看出,飛濺物的溫度對冷搭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飛濺物溫度高,未熔合比率減小,冷搭接生成傾向小。
對于直徑在1.0~2.0 mm之間較大的飛濺物,預熱溫度較高,熔合較好;對于直徑小于1.0 mm較小的飛濺物,在所有預熱溫度下,未熔合比率都較高(高達89%~100%),溫度影響較小。
試驗表明,隨著預熱溫度的升高,導致焊瘤冷搭接形成數量減小。但是,預熱溫度和焊瘤冷搭接深度(焊縫橫向尺寸)之間,未發(fā)現清楚的相互關系。
有研究指出,母材表面的氧化物(鐵銹)會增加冷搭接形成的趨勢。這是由于被破壞的表面使界面中的空氣滯留更容易,從而增強未熔合形成。因此在焊前需對母材表面進行清潔處理,而且需要控制表面粗糙度。
保護氣體的特性明顯影響串聯GMAW熔滴過渡形態(tài)。純Ar保護焊時,盡管熔滴可能是軸向過渡,也可出現轉變電流,但存在電極斑點易飄移、電弧不穩(wěn)定現象。純CO2保護氣體焊接時,熔滴呈非軸向排斥過渡形態(tài),不存在轉變電流,此時電弧不穩(wěn)、飛濺大。Ar-CO2混合氣體焊接時,隨混合氣體中CO2含量的減少,熔滴的非軸向過渡傾向被減小,甚至可能出現轉變電流。但混合氣體中CO2含量增大時,不僅熔滴的非軸向過渡傾向增大,而且飛濺增大,穩(wěn)弧性變差[7]。另一方面,隨著混合氣體中CO2含量的增大,電弧氧化性增強,極易形成氧化物。以上兩方面均為冷搭接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研究串聯GMAW時焊接參數與冷搭接形成之間的關系,設計了表2中所列的試驗方案??梢钥闯?,前絲電壓為30~33 V,變化幅度不大;后絲電壓為27~36 V,有一定變化。在8個試驗中前后絲的焊接電流均有所變化,有的前大后小,有的前小后大。這樣設置是期望通過焊接參數的變化影響過程穩(wěn)定性,進而引發(fā)熔池波動或飛濺,在不同流體流動性和潤濕性條件下,觀察冷搭接出現的幾率或特征。然而,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換言之,發(fā)現冷搭接數量與焊接參數之間沒有相關性。這可能由幾方面原因所造成。首先,為了獲得無其他缺陷(如無氣孔)的焊縫,試驗參數的設置畢竟是有限的,可能沒有包含冷搭接形成的最優(yōu)條件。其次,不同參數之間復雜、強烈的相互作用,使其難以找到冷搭接數量與參數之間的關系。第三,缺少更多、更科學的試驗方法。最后,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如缺乏有效、可靠的無損檢測方法,存在漏檢可能性。綜上,在目前試驗條件下,沒有發(fā)現焊接參數與冷搭接數量之間的相關性,但不等于焊接參數與冷搭接數量之間不存在任何相關性。
基于串聯DMAW方法(見圖7)自身的特性,如雙電源、雙絲、雙弧、大電流,在不影響焊接質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焊接速度和熔敷效率。然而,在一些情況下會出現雙弧電磁干擾、磁偏吹等現象,影響焊接過程的穩(wěn)定性,導致熔池波動或飛濺,進而影響熔化金屬流動性和潤濕性,不僅可能破壞良好成形,而且可能促成冷搭接缺陷形成。有文獻介紹,在串聯GMAW中,采用獨特的輸出波形,如脈沖,可以更好控制焊接熔池和電弧相互作用,減少兩弧之間的電弧干擾和電弧偏吹,減少飛濺控制熱輸入,控制熔池邊緣潤濕性、物理輪廓、側壁熔深等焊道特性??傊?,改善電弧的穩(wěn)定性會對減少冷搭接缺陷的形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8]。
圖7 串聯GMAW工藝原理示意
從冶金原理分析串聯GMAW熔焊行為對焊趾冷搭接的影響時,主要從6個方面入手,如表5所示。首先,熔池形態(tài)。雙電弧形成一個被拉長的幾何形狀焊接熔池,熔池的波動可能導致熔池熔化金屬關系的熔焊原理實質,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電弧穩(wěn)定性;二是熔池作用力的平衡性。前者涉及飛濺、熔滴沖擊力等電弧行為,后者則關系到熔池溢流、焊縫成形等冶金原理。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溢流,為冷搭接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甚至受到所謂“瑞利不穩(wěn)定”原理干擾,嚴重影響焊縫正常成形。第二,電弧穩(wěn)定性。電弧穩(wěn)定時,熔滴呈軸向過渡形態(tài),飛濺小,電弧壓力與金屬靜壓力處于平衡狀態(tài),可抑制溢流發(fā)生,減少冷搭接的形成。反之冷搭接形成傾向增大。第三,熔滴過渡形態(tài)。熔滴呈非軸向過渡時,熔滴的側向沖擊力將導致熔體溢流,同時飛濺增大,增大了冷搭接形成傾向。反之,冷搭接缺陷減小。第四,電弧氛圍。電弧中氧化性強烈時,熔滴為非軸向排斥過渡形態(tài),電弧不穩(wěn)、飛濺大,冷搭接傾向大。反之,冷搭接傾向小。第五,熔池溢流。熔池在多種作用力平衡下波動,當波動太強烈時,平衡失衡,出現溢流,這是冷搭接形成的必要條件。最后,熔池作用力。當電弧壓力與金屬靜壓力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不發(fā)生溢流,冷搭接傾向小。反之,冷搭接傾向大。
歸納起來,串聯GMAW熔焊行為與冷搭接形成
表5 串聯GMAW熔焊行為與冷搭接間的關系
圖8 大電流電弧焊中的電弧壓力和金屬靜壓之間的平衡示意[6]
根據冷搭接缺陷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應從4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控制(見圖9)。首先,采用富氬混合氣體進行焊接。富氬混合氣體電弧中氧化性較弱,一方面氧化物生成數量較少,同時保護氣中CO2成分的減少,熔滴過渡從滴狀變?yōu)檩S向噴射過渡形態(tài)(當電流達到或超過轉變電流時),導致電弧穩(wěn)定、飛濺減小,進入飛濺物與母材界面的氧化物幾率減小,最終冷搭接形成傾向減小。其次,焊前對坡口附近母材表面進行清潔處理并預熱工件。清除坡口附近表面存在的氧化物或水分的目的,是從機理上消除冷搭接與母材界面的氧化物;預熱提高母材溫度有利于焊縫金屬與母材的熔合,防止焊瘤缺陷的產生,也減少了冷搭接缺陷的形成。第三,控制熔滴過渡形態(tài)。熔滴過渡形態(tài)好,電弧穩(wěn)定、飛濺小,落在焊趾處的飛濺數量減少;同時穩(wěn)弧后熔池波動減小,導致飛濺冷搭接和焊瘤冷搭接形成傾向減小。最后,采用獨特的輸出波形電源,如脈沖波形等技術??梢垣@得穩(wěn)定的焊接過程,熔池波動和飛濺雙減少,有助于從機制上抑制兩種主要類型冷搭接缺陷的形成。誠然,以上僅是限制冷搭接缺陷數量和尺寸的幾個可能的工藝途徑,目前尚無完全避免串聯GMAW中冷搭接形成的有效方法,此項工作的更大突破尚需深入的研究。
圖9 串聯GMAW焊趾冷搭接控制原理
(1)在串聯GMAW焊縫焊趾處發(fā)現了3種形態(tài)的冷搭接,切片顯微分析顯示,這些冷搭接的性質屬于焊趾微區(qū)未熔合缺陷;在交變載荷下可能引發(fā)裂紋,影響結構的疲勞壽命。
(2)焊接飛濺和熔化金屬的溢流是形成冷搭接的必要條件,而飛濺物、母材及溢出金屬的溫度則是形成冷搭接的充分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3)在冷搭接缺陷6大影響因素中,飛濺物與母材間的氧化物、保護氣體是冷搭接形成的內在因素,其余基本屬于外在因素。尚未發(fā)現焊接參數與冷搭接數量之間的相關性。
(4)根據冶金學原理建立了串聯GMAW熔焊行為與冷搭接形成的關系,其要點是電弧穩(wěn)定性和熔池作用力的平衡性遭受破壞時,冷搭接缺陷形成傾向增大。
(5)提出了限制冷搭接缺陷數量和尺寸的4個可能的工藝途徑,此項工作的更大突破尚需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