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燕
(山西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高速公路發(fā)展日新月異,公路邊坡穩(wěn)定防治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高速公路的開挖建設,導致原有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甚至出現(xiàn)山體滑坡等災害,嚴重危及各地區(qū)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確保公路邊坡穩(wěn)定得到了工程設計人員的高度重視。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高速公路路塹邊坡防治技術進行探討。
大營至神池高速公路K26+012—K26+173段深挖方砂泥巖邊坡,長161 m,左側設有避險車道,邊坡高43 m,為五級邊坡;右側邊坡高26 m,為三級邊坡。根據(jù)地質資料,地層視傾向與左側邊坡坡向一致,呈不利組合。施工期間,左側邊坡多次發(fā)生滑塌,采用了卸載的處治方案。右側邊坡按原設計已施工,一級邊坡坡率1∶0.75,二級以上邊坡坡率1∶1,一、二、三級平臺寬度為2 m。一級邊坡采用巖質路塹擋土墻支擋,二級以上邊坡采用框架錨桿+30 cm漿砌片石防護,框架橫、縱間距4 m,錨桿長度6 m。邊坡防護施工完成后,經過一個凍融期,邊坡防護出現(xiàn)局部鼓脹、變形,坡頂出現(xiàn)裂縫。見圖1右側邊坡全景照。
圖1 右側邊坡全景照
路塹位于黃土覆蓋基巖低中山區(qū),路塹范圍內海拔1 405.0~1 517.0 m,地面相對高差112 m。挖方段路基設計高1 450.42~1 463.71 m,路塹范圍地貌為基巖山脊和黃土梁峁,地形起伏較大,地勢左高右低,路塹開挖范圍內植被以灌木、雜草為主。
根據(jù)地質資料,K26+012—K26+173段右側挖方邊坡地層巖性主要為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P2s)強風化砂質泥巖、泥巖、砂巖。粒狀或泥質結構,節(jié)理裂隙很發(fā)育,巖體較破碎,抗風化能力較差。
根據(jù)地質調查及鉆探揭示,路塹挖深范圍內無地下水分布,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本工程K26+012—K26+173段右側邊坡2014年6月開始施工,開挖至設計標高后,從下至上依次施工擋土墻、框架錨桿防護,于2014年8月施工完成,經過一個凍融期,2015年7月邊坡防護局部發(fā)生鼓脹,邊坡頂部及平臺出現(xiàn)裂縫。具體情況為:K26+042—K26+054、K26+122—K26+132 段共 22 m長三級邊坡防護發(fā)生鼓脹。K26+040—K26+160段共120 m長邊坡坡頂至坡頂外25 m范圍內出現(xiàn)多條裂縫,其中,裂縫最大寬度15 cm,長度32 m。在K26+035—K26+047段12 m長邊坡二級平臺局部下沉,下沉量最大7 cm,同時平臺邊緣出現(xiàn)開裂。K26+056—K26+064段8 m長一級邊坡?lián)跬翂嚯x路面標高4 m處出現(xiàn)錯動,位移3 cm(見圖2)。
圖2 邊坡調查情況
2015年9月—2016年1月,通過對該邊坡連續(xù)觀測,對邊坡臺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的監(jiān)測結果回歸分析見圖3。
圖3 位移-時間、沉降-時間折線圖
監(jiān)測結果表明,該段邊坡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為保證K26+012—K26+173段右側邊坡穩(wěn)定,對邊坡進行防護處治。
路塹邊坡產生裂縫主要為地質、降水及施工質量原因。
3.2.1 地質原因
該段邊坡路塹邊坡主要以強風化砂泥巖互層為主,節(jié)理裂隙很發(fā)育,巖體較破碎,坡頂風化嚴重,穩(wěn)定性差。
3.2.2 降水原因
受降雨影響,降水從坡頂滲入坡體,并在潛在滑帶聚積,山體自身含水量增大,增大滑體重力和下滑力,滲水軟化地層,增加了滑帶土的孔隙水壓力,減少其抗滑力及抗剪強度,經過一個凍融期,次年雨季時,邊坡防護局部出現(xiàn)鼓脹,平臺局部開裂下沉,邊坡頂部出現(xiàn)裂縫[1]。
3.2.3 施工質量原因
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框架內漿砌片石封閉施工質量較差,未按設計要求進行勾縫,砂漿部分已脫落,坡面有水滲入,未在框架內留有泄水孔,導致坡體內地下水無法及時排出,也是產生病害的重要原因。
依據(jù)現(xiàn)場情況,結合邊坡平臺水平、豎向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該段邊坡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為保證該段邊坡穩(wěn)定,對邊坡進行邊坡放緩及錨索地梁防護處治,具體如下。
一級、二級邊坡坡率維持原設計1∶0.75、1∶1,一級邊坡平臺寬度維持原設計2 m,為了減小坡體下滑力,對三級以上邊坡放緩、平臺加寬,即坡率由1∶1調整為1∶1.5,二級邊坡平臺寬度由2 m加寬至15 m,采用30 cm10%灰土及2 m寬漿砌片石平臺截水溝鋪砌。
一級邊坡防護維持原設計方案,采用路塹擋墻支擋,需對損壞部分進行局部拆除修補。二級邊坡在已施工框架上增設錨索地梁,截面面積40 cm×40 cm,設置在已施工框架中間部位,地梁間距4 m。錨索采用6根Φ15.24高強度低松弛的預應力鋼絞線,鋼絞線強度為1 860 MPa,錨索設計為3排,長度分別是 17 m、20 m、24 m,錨固端長度均為10.0 m,錨索設計錨固力為900 kN。邊坡坡頂裂縫采用10%灰土灌縫。平面布置具體見圖4,橫斷圖見圖5。
圖4 線路平面布置圖
圖5 K26+060橫斷圖
施工順序為先對三級邊坡邊卸載邊拆除原框架錨桿,再施工二級邊坡預應力錨索地梁,然后對一級邊坡?lián)跬翂植繐p壞部分進行修補。地梁做法見圖6。
施工時,在原有橫梁和漿砌片石上刻槽,要求不切斷橫梁鋼筋,使得地梁嵌入坡面30 cm,露出坡面10 cm。遇局部架空及地梁與內部漿砌片石空隙采用M10漿砌片石嵌補[2]。
圖6 地梁設計圖
錨索施工工序:鉆孔→清孔→錨索制作→錨索安裝→注漿→養(yǎng)護→錨索張拉→補張拉及鎖定→錨頭封閉。錨孔孔位應準確測放在地梁上,孔位誤差不得超過±2 cm;錨孔的孔斜度(傾角)誤差不超過±2°;實際鉆孔深度應比設計孔深大0.2 m。錨索孔徑130 mm,設計錨固力為900 kN,錨索采用6根高強度低松弛的預應力鋼絞線(Φ=15.24 mm)制作,鋼絞線強度Rb=1 860 MPa,設計預應力為鋼絞線保證強度的60%,用OVM15-X型錨具鎖定。錨索張拉應分兩次逐級張拉,第一次張拉值為總張拉力的70%,兩次張拉間隔時間不宜少于3~5 d。為克服地層徐變等因素造成的預應力損失,進行一次補償張拉,然后鎖定,切除多余的鋼絞線,用C30混凝土封錨[3]。
通過對大營至神池高速公路邊坡鼓脹,平臺沉陷的現(xiàn)狀及成因,提出合理的邊坡治理方案,得出以下結論:
a)高速公路工程設計中,要根據(jù)地質情況,合理地選擇適合的邊坡防治方案,盡量避免二次治理。
b)工程實施后應對治理的邊坡進行觀測,必要時進行監(jiān)測,并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邊坡的穩(wěn)定性,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的處治方案。
c)邊坡治理過程中,做好截水溝的修建,避免雨水滲入危及邊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