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程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青春記憶與懷舊敘事已經(jīng)成為時下影視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主題指向。一批表現(xiàn)80后、90后年輕人愛情與生活的青春題材影視作品陸續(xù)進入大眾視野?!吨挛覀兘K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從不同角度建構著彌足珍貴的青春記憶。在消費主義的驅使下,青春電影的創(chuàng)作日益碎片化、符號化,并呈現(xiàn)出固化的創(chuàng)作模式:一類影片將青春期的迷茫和苦痛抽離,并刻意展示青春的殘酷性,以過激的方式撕開青春期的傷痕,卻又僅僅將其當作一種噱頭而并未觸碰青春的本質(zhì);另一類則是青春逝去之后的懷舊敘事,肆意堆砌時代符號,人為地營造青春氛圍,情節(jié)內(nèi)容蒼白,宛如一位青春不再的中年大叔的無病呻吟。
影片《閃光少女》也沒能免俗,它講述青春的迷茫,但卻巧妙地將青春文化置入嚴謹?shù)闹髁麟娪皠?chuàng)作模式中,開始了對內(nèi)容和主旨表達的探索,賦予青春題材電影文化深度(《閃光少女》劇照如圖1)。
圖1 《閃光少女》劇照
《閃光少女》的故事發(fā)生在一所音樂高中里,以校內(nèi)西洋樂與民樂兩大院系之間的多次混戰(zhàn),展示了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當代社會地位的逐步喪失及中西音樂文化的強力碰撞,但影片對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所呈現(xiàn)的美學精神卻根深蒂固。這既是一種理想和信念的堅守,同時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追求。
影片開場以一組長鏡頭完整地展示了西洋樂區(qū)和民樂區(qū)學生的訓練日常,畫面中,西洋樂與民樂的對立關系一目了然,之后上演的雙方第一次“大混戰(zhàn)”所代表的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也了然于目。民樂系的陳驚與為她鞍前馬后的男閨蜜“油渣”代表的是傳統(tǒng)音樂的一方,無論是他們的音樂技藝(揚琴與大堂鼓)還是被嘲笑為“土”的氣質(zhì),都具有極強的民族風格和傳統(tǒng)文化特色。西洋樂系的校草師哥和鄭有恩則是代表西方音樂的一方,作為從小接受過西洋音樂熏陶的“佼佼者”,自恃清高,在他們眼中,揚琴不屬于樂器,民樂不是音樂,西洋樂才是世界的。可即便是在歷史記載中,揚琴也是中國傳統(tǒng)擊弦樂器,明朝從波斯傳入中國,與鋼琴同宗,在中國已經(jīng)存在了400年。當陳驚向西洋樂師哥表白受到嘲笑之后,為了向師哥證明自己,聯(lián)手502宿舍的神秘人物組成“2.5次元”樂團,用另類的方式證明自己,推廣民樂。
兩派人馬、兩類人設,分別將其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和西洋音樂文化,表現(xiàn)得形象鮮明、各具特點。在一場關乎民樂系“生死”的斗琴表演中,畫面呈現(xiàn)了民樂與西洋樂雙方精彩較量的盛況。冷艷的千指大人以一首奇妙絕倫的《廣陵散》拉開了斗琴的序幕,西洋樂用一首《德彪西第一號阿拉伯風華麗曲》迎戰(zhàn)。之后,雙方以《野蜂飛舞》展開了手速與技巧的“殊死搏斗”。雙方無論在技巧演奏還是陣容氣勢上都勢均力敵。最后民樂方的嗩吶借機轉調(diào),以一首嘹亮的《百鳥朝鳳》驅逐了成群的野蜂,民樂完勝。最終,雙方對立關系發(fā)生轉向,在西洋樂同學的幫助下,民樂登上國家大舞臺,重振中國古民樂風采。
當今時代,青年人主宰著時代文化的潮流,以網(wǎng)生代群體為代表的文化新風潮正席卷而來?!堕W光少女》中展示了當下青年人開放、積極、包容的精神面貌,描摹了新的青年文化風采,獨辟蹊徑地將“二次元”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用影像的方式讓三次元的主流觀眾對二次元新文化產(chǎn)生認知。
影片以陳驚對師哥表白失敗為導火索,點燃了陳驚證明自我人生價值的渴望,由此實現(xiàn)“二次元”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姻,打破了文化范疇間的界限,彌合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并試圖建立新的審美和價值觀的共識。
觀眾跟隨著陳驚的視角,認識了502宿舍穿著打扮洛麗塔的大眼少女塔塔醬和貝貝醬;用手機打字代替語言交流的櫻仔;帥氣高冷的“千指大人”小霾。他們喜歡民樂,喜歡二次元,喜歡古風歌曲。他們即興演奏的《陌上寸草》(改編自牡丹亭的《游園驚夢》)悠揚婉轉,“晚南山花兒開,籬笆青苔,年年漫山春花開,離離原上草,柳絮飛揚,年年陌上生寸草……”。桃花漫天飛舞,她們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世界里,陳驚和觀眾也被帶入一個如夢似幻的意境之中。
一曲過后,觀眾恍然醒悟,其實,“二次元星人”和其他人一樣,她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罷了,她們看似隨性,卻又堅毅、善良與美好;即使弱小也沒關系,因為她們有伙伴。
《閃光少女》相較于其他青春題材影片,最難能可貴的是其所承載的文化使命,賦予了青春電影文化深度。用“文化傳承為主,愛情為輔”的青春影像傳播中華民族的精神,而這一民族精神也體現(xiàn)在對民族藝術的繼承之中。影片主人公傳承的不僅是行云流水般的民族器樂演奏技巧,還有在演奏過程中融入的對民族藝術所承載精神的熱愛,蘊含了一代人對民族精神美學的敬畏之心。
同時,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影片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影片出現(xiàn)的各類民族器樂,揚琴、二胡、嗩吶、古箏、琵琶、大堂鼓還有莊嚴神圣的編鐘,見證了悠久的中華音樂文化歷史;片中演繹的引人入勝的民族樂曲無不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意蘊高遠深厚。
影片末了,觀眾還能清楚憶起在音樂附中大樓前懸掛的“音樂至善”四個字。音樂不分國界,而是一種境界,它深邃靈動、宛轉悠揚,令人蕩氣回腸;它既能充塞宇宙而虛無縹緲,又能直抵人心,讓人魂牽夢縈。有時它是熙攘人群中的驚鴻一瞥,有時是久旱大地上的一片甘霖,又或是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明星。與音樂為伴,人們將獲得至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