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平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 2~10 頁。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線段。(板書課題)見過線段嗎?
生:見過,就是我們用直尺畫的線。它是直的。
師:老師準備了直尺、硬幣、棉線團、A4紙,你們準備選擇什么材料來研究呢?好像沒人選硬幣,為什么?
生:因為硬幣是圓的,硬幣的邊是彎的。
【設計意圖: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線段”很抽象。但是,大多數學生對線段也有“用直尺畫的線、直的”這些直覺認識。教師基于學生立場,讓學生自選學材,激活學生的直覺思維,順勢打開新知的學習?!?/p>
師:這是一個棉線團,把線的一頭拉出來,我取這么長。(拿剪刀剪出一段,兩手抓住兩端,中間故意彎曲著)老師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嗎?
生:不可以?。▽W生上來拉直)
師:像這樣,把棉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板書:線段)從哪兒到哪兒可以看成線段?誰來摸一摸?大家桌上也有棉線團和小剪刀,同桌一起做一做,并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可以看成一條線段?互相比比看,做出來的“線段”都一樣嗎?
生:不一樣,有的長,有的短!有的是橫著的,有的是斜著的。
師:(對著一根水平拉直的長棉線剪一刀)這一段還可以看成線段嗎?
生:可以的。
師:(再剪一刀)如果繼續(xù)剪下去,越來越短,很短很短……想象一下,拉直后兩手間的一段還可以看成線段嗎?
生:可以,只要有兩頭。
師:說得太好了!同學們,一段拉直的棉線可以看成線段,注意只是“可以看成”。在數學王國中,線段究竟是怎樣的圖形呢?
(課件顯示:棉線隱去,出現一條線段)
師:兩手抓住的地方在哪兒?做個記號吧?。ㄕn件出示兩條小豎線)兩條短短的小豎線表示線段的端點,(板書:端點)線段有幾個端點?仔細看一看線段,閉上眼睛,線段能跳進你的小腦袋嗎?它是什么樣子的?
生:直直的,有兩個端點。有的長,有的短。
師:我們來做個小練習。(出示圖1:說說下面哪些是線段?)
圖1
【設計意圖:“線段”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概念的形成需要通過學生的具體感知,在充分的體驗中獲得概念特征的直接認識。教師努力挖掘“一團棉線”的最大價值,呈現出基于三維目標的整體結構。首先是過程性知識的展開。例如讓學生經歷剪斷、拉直、剪短的操作體驗,觀察從棉線抽象出線段的課件演示,最后閉上眼睛想象,學生充分感知了線段的特性“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有長度”,這些特征組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表象。其次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剪到很短的情境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借棉線抽象成線段,再運用變式和反例,滲透了抽象的數學思想。此外,活潑靈動的教學語言激蕩著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使思維走向更深處?!?/p>
師:我們在玩棉線的過程中認識了線段。生活中很多物體身上都有線段的身影,比如被你們選中的這把直尺和A4紙。至于這個落選的硬幣,會不會也能做出線段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做“線段”,先看活動要求。(課件出示)
(學生小組活動,匯報交流)
生:(摸直尺的邊)這里有線段,一共有四條。
師:像這樣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端點在哪里?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學生匯報,教師適時讓學生找出端點)
生:A4紙的四條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生:A4紙還能折出好多線段。(演示橫著折、豎著折、斜著折)
師:是的,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線段。你能折出一條最長的“線段”嗎?(學生演示斜著對折)
生:我們在桌子上滾硬幣,滾不出線段,走的路線都是彎的。
師:如果讓硬幣像這樣滾一滾呢?(課件演示:硬幣沿著直尺滾一圈,留下軌跡)滾過的路線可以看成線段嗎?
生:(驚奇地)好神奇呀!
師: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是硬幣滾動的什么位置呢?
生:一個端點是滾的起點,還有一個端點是終點。
師:還有更神奇的呢!老師捏著這個硬幣,等會兒一松手——
生:硬幣落下去了。
師:看誰能發(fā)現一條神奇的“線段”!(松開手,硬幣垂直下落到地面)
(學生比劃線段)
師:同學們有一雙數學的慧眼!生活中有的線段很容易看見,有的線段需要發(fā)揮想象。都把線段這個好朋友畫下來了嗎?(展示交流,提醒注意用直尺,用短豎線表示兩個端點,畫錯的修改)
【設計意圖:“棉線”是認識線段的主件,直尺、A4紙和硬幣則是附件,承載著解釋應用、豐富拓展的教學功能。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摸一摸、折一折、滾一滾、說一說、畫一畫等探究活動中,多元表征對“線段”的認識。四年級再學線段,將指向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抽象和關系水平,賦予視覺表象的線段以“點動成線”的動態(tài)的概念認識。本課中的硬幣扮演著承前啟后的角色,它沿直線滾動和垂直下落的鏡頭幫助學生跳出“靜止”和“有形”,一條“滾”出來的線段自然呈現,學生發(fā)出驚嘆。硬幣垂直下落到地面,一條看不見的神奇線段留給學生無盡的遐想。】
師:螞蟻喜歡住在地底下,紅螞蟻和黃螞蟻想打通一條最近的路,方便串門。把螞蟻的家縮成點,大家能畫出這條路線嗎?(學生在學習單上畫)
師:連接兩點可以形成一條線段。藍螞蟻要搬來了,如果它把家安在這里,(課件出示圖2)每兩家之間都要打通最近的路。畫一畫,一共有幾條線段?(學生操作,并發(fā)現三角形有三條線段)
圖2
師:如果藍螞蟻把家安在這里,(課件出示圖3)數一數共有幾條線段?
圖3
生:兩條,紅螞蟻家到黃螞蟻家一條,黃螞蟻家再到藍螞蟻家一條。
生:不對,有三條!紅螞蟻家到藍螞蟻家是一條最長的線段。
生:不行的!線段只有兩個端點呀!
生:黃螞蟻家不是它的端點,只是經過它家門口。
師:你扮演紅螞蟻,把這條最長的線段表演出來。(學生表演)
師:如果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多少條?大家自己設計四個點,畫一畫,看看有什么規(guī)律?(展示交流)
師:有一天,紅螞蟻找到了一根骨頭,它想搬回家??墒枪穷^和家之間的距離好長啊!它自己根本扛不動,同學們,它能放棄嗎?
生:不能放棄,可以請黃螞蟻、藍螞蟻來幫忙!
師:是這樣嗎?(課件出示圖4)
圖4
師:也許是這樣——(課件出示圖5)
圖5
師:螞蟻們能成功嗎?留著課后去想象吧!
【設計意圖:螞蟻的故事很有童趣,也很有結構。開篇是“打通最近的地道”,連接兩點成線段,鞏固深化對線段的認識。接著由兩個點拓展為三個點,三個點的設計包含封閉圖形和三點共線。三點共線的筆墨略濃,學生受中間點的視覺干擾,不容易發(fā)現三點共線中最長的線段,教師借用情境表演再現這條線段的形成過程,突破了認知障礙。四個點的處理方式是“留白”,讓學生自己設計、交流和發(fā)現,努力提升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故事的結尾很別致,它是數學的,也是人文的,曲直之間留下無盡的想象和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