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驥
(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02)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交通越來越擁擠,建筑物越來越密集,而現(xiàn)有街道又難于拓寬,高架橋或立交橋逐漸成為城市疏散交通密度,提高運輸效率的有效途徑。高架橋或立交橋新建常臨近河流,埋置橋墩的基坑??拷恿靼哆叿姥磯?,這大大增加了基坑的實施難度。本文基于上海市北橫通道新建工程—北虹立交墩臺基坑工程,探究了緊鄰防汛墻基坑的實施思路,對相關工程具有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
上海市北橫通道新建工程—北虹立交墩臺基坑工程位于長寧路、北翟路、北虹路和真北路路上及路側,緊鄰吳淞江、新涇港,周圍為居民區(qū)、企事業(yè)單位。該基坑工程包含12個小型基坑,基坑開挖深度為3 m~8.2 m,基坑面積在80 m2~150 m2之間(見圖1)。
根據(jù)勘察資料,場地地基土在90.00 m深度范圍內(nèi)均為第四系松散沉積物,位于古河道切割區(qū)。全線主要由飽和粘性土及粉性土、砂土組成。其中,①1素填土最大厚度達4.2 m,①2富含有機質(zhì),③灰色淤泥質(zhì)粉質(zhì)粘土夾粉土,④灰色淤泥質(zhì)粘土為上海地區(qū)典型軟土層,呈流塑狀,具有壓縮性高、強度低、滲透性小和靈敏度高等特性,對橋梁墩臺基坑工程有不利影響。
本場地淺層地下水屬潛水類型,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上海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為0.5 m~0.7 m,低水位埋深為1.5 m。本次圍護設計取高水位,按0.5 m考慮。當圍護位于水中時,取最高水位為+2.600計算,河底相對標高±0.000。
本工程場地內(nèi)存在承壓水,承壓含水層為⑦層土,在對較深基坑進行設計時應進行抗突涌穩(wěn)定性驗算。
本地段臨近蘇州河及新涇港,上部土層以雜填土及淤泥質(zhì)土為主。土質(zhì)不均勻,結構松散,土體工程性質(zhì)差,對基坑的安全穩(wěn)定構成了一定威脅。
基坑周邊環(huán)境較為復雜,主要存在臨近河流及現(xiàn)有防汛墻等問題。因此需做好基坑的防滲漏水措施,并且嚴格控制基坑的變形,除此之外,還需進行清障施工作業(yè)。
本工程基坑群臨近防汛墻,需要先進行圍堰施工,圍堰施工完成后,拆除與基坑相交的部分防汛墻,再進行圍護結構的設置,最后開挖土方,澆筑墩臺,新建防汛墻,回填土方。本工程的方案正是在此思路下提出的。本工程臨水側采用雙排FSP-Ⅳ拉森鋼板樁作為圍護結構,外側鋼板樁的有效長度為9 m,內(nèi)側鋼板樁的有效長度根據(jù)基坑的深度及工程水文地質(zhì)情況確定,兩排鋼板樁之間用粘土填實,頂部用鋼筋錨拉頂緊。鋼板樁與防汛墻交匯處設置壓實粘土袋圍堰,粘土袋與鋼板樁之間設置防水土工布,確保防水措施到位。陸上采用單排FSP-Ⅳ拉森鋼板樁作為圍護結構。
由于本工程基坑較多,設計過程將基坑分為4類,對典型的基坑進行專門分類設置(見表1)。
表1 工程基坑方案分類
表2 圍護結構設置方案
通過分析,基坑分為4類。
第1類基坑,開挖深度3 m~4 m,開挖深度較淺,臨水側及臨坑側鋼板樁有效長度9 m,設置一道型鋼角撐作為水平支撐(落低1 m)。
第2類基坑,開挖深度4 m~5 m,臨水側鋼板樁有效長度9 m,臨坑側鋼板樁有效長度12 m,設置一道型鋼角撐作為水平支撐(落低1 m)。
第3類基坑,開挖深度5.813 m,臨水側鋼板樁有效長度9 m,臨坑側鋼板樁有效長度12 m,設置一道鋼管角撐作為水平支撐(落低1 m)。
第4類基坑,開挖深度8.16 m,屬于較深的基坑,卸土1 m,該基坑臨水側鋼板樁有效長度9 m,臨坑側鋼板樁有效長度15 m,設置三道水平角撐,一道水平支撐采取型鋼角撐,第二道水平支撐采取鋼管支撐,三道支撐分別落低2 m,1.8 m,1.9 m。
圍護結構設置情況如表2所示,典型基坑圍護結構的平面布置如圖2所示。當基坑底為②3層土(滲透系數(shù)2E-04,滲透性較強)時,采用高壓旋噴封底,厚度為2 m~3 m,其余采用壓密注漿封底。
本工程方案分4類,按三級基坑進行計算(EEK12按二級)。開挖場地的地面超載20.0 kPa?;谕瑵鷨⒚餍腔佑嬎惴治鲕浖?,采用水土分算,其中水壓力為靜水壓;土壓力為朗肯主動土壓力,調(diào)整系數(shù)為1.0。負位移不考慮土壓力增加,土體抗力不考慮極限土壓力限值。具體的支護形式見圖3。
表3 不同區(qū)域支護結構的位移大小及內(nèi)力變化
基坑位移/mm彎矩/kN·m剪力/kNEEK149.710837NK1325.7142.890.7SK1539200.570.3EEK1211.4142.8132
不同支護條件及不同區(qū)域的基坑內(nèi)力和變形結果見表3。當基坑開挖深度較淺(EEK14)時,基坑的位移、彎矩及剪力都較小,若仍采取一道水平支撐,隨著基坑的開挖深度的逐漸增加(EEK14→NK13→SK15),基坑的位移、彎矩及剪力逐漸增加。另外從EEK12基坑的位移、彎矩及剪力情況,可以看出,增加水平支撐的數(shù)量,可以有效增加支撐體系的剛度,控制基坑的位移、彎矩及剪力。
本工程部分基坑基底部分位于②3層粘質(zhì)粉土層,該層滲透系數(shù)較大,故對基底處于②3層的基坑基底需采用高壓旋噴樁滿堂封底,封底范圍為普遍坑底以下2 m(EEK12封底厚度為3 m),其余基坑基底處于②1層采用壓密注漿滿堂封底,封底范圍為普遍坑底以下2 m,壓密注漿采用P.O42.5新鮮普通硅酸鹽水泥。
由于本工程基坑群面積都較小,故設計1口~2口輕型井點進行降水作業(yè),并布置坑外地下水位觀測井,監(jiān)測坑外地下水位的波動情況。
本工程基坑群施工過程中涉及到圍堰施工,防汛墻的拆除及新建,圍護結構及支撐體系的構建,土方開挖、土體加固、土方開挖及回填,圍護結構及支撐的回收等。施工流程可按照圖4進行。
基于上海地區(qū)實際工程案例,對緊鄰防汛墻基坑的圍護結構設計進行了研究與計算,并給出了施工過程的一些建議,基于計算結果,現(xiàn)得出以下幾條主要結論:
1)緊鄰防汛墻基坑的圍護結構設計應設置可靠的擋水結構,雙排樁中間用壓實粘土填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2)根據(jù)計算結果,基坑的開挖深度及水平支撐的數(shù)量對基坑的位移、彎矩及剪力有著較大的影響。
3)施工過程可以采用地基加固、基坑降水,并采用合適的施工順序,保證施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