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振春
(1.大唐東北電力試驗研究院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12;2.長春供電公司,吉林 長春 130012)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風電等清潔能源持續(xù)迅猛發(fā)展。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增發(fā)電裝機容量13 372萬kW,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fā)電裝機8 988萬kW,創(chuàng)歷年新高。新增水電裝機1 287萬kW,其中抽水蓄能200萬kW;新增并網風電裝機1 503萬kW;新增并網太陽能發(fā)電裝機5 338萬kW,同比增加2 167萬kW;新增煤電裝機3 855萬kW、同比減少142萬kW[1]。風電持續(xù)快速發(fā)展,部分地區(qū)出現了嚴重的棄風問題,消納已成為制約風電發(fā)展的關鍵因素。2016年全國平均棄風率17.1%,總棄風電量497億kW·h,其中三北地區(qū)的棄風電量占全國棄風電量的98.7%[2],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問題尤為突出。
目前,電網建設有一定的加強,“三北”地區(qū)因網架約束的影響正逐步減小,系統調峰困難仍然是東北、西北棄風棄光主要原因。而電源結構中靈活電源少,火電機組占比高,是導致系統調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火電機組中供熱機組受熱電約束,在供熱期調峰能力降低,進一步加劇了系統調峰的困難[3]。以東北電網為例,熱電聯產機組運行容量占火電運行總容量的70%,而作為電力調峰主力的大型純凝火電機組及水電機組占比僅28%,冬季熱電聯產熱負荷水平高,調峰能力僅為10%左右,同時供熱期與風電資源豐盛期重疊,致使風電消納矛盾日益突出。
在解決冬季風電消納的問題上,國內有多位專家學者開展了研究,王凱等人提出采用蓄熱技術轉變熱電機組供熱模式,提高機組調峰能力[4]。裴哲義等人提出了配置蓄熱罐、電蓄熱鍋爐等4種熱電聯產機組深度調峰方案,并分析不同熱電解耦方式的風電消納能力及煤耗水平[3]。劉剛就熱電聯產機組熱電解耦方案從適用條件、調峰能力、運行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5]。李剛從熱電聯產機組的優(yōu)化設計,實現大范圍的熱電解耦進行了探討[6]。這些文獻主要從發(fā)電側對熱電聯產機組熱電解耦方案進行了論述,而本文從全社會節(jié)能角度,對發(fā)電側、用電側兩種消納風電的途徑進行節(jié)能分析,給出冬季消納風電最佳技術路線。
在熱力發(fā)電廠中,純凝機組發(fā)電煤耗率由公式(1)進行計算[7]
式中ηb——鍋爐效率;
ηp——管道效率,取99%;
ηi——循環(huán)熱效率;
ηm、ηg——分別為機械效率、發(fā)電機效率,二者乘積約98.9%。
對于區(qū)域集中供熱鍋爐,其每供出1 kW·h熱量所需煤耗按照公式(2)計算[7]
式中η′b——供熱鍋爐的鍋爐效率,通常在80%~90%;
η′p——供熱鍋爐管道效率,這里取99%。
純凝機組深度調峰能力受限于鍋爐最低穩(wěn)燃負荷、脫硝裝置催化劑投入溫度,主要采取鍋爐燃燒調整、輔助燃燒改造以及煙氣旁路改造等措施,提升機組調峰能力[8-9];熱電聯產機組電負荷和熱負荷耦合運行,其調峰能力是由熱、電負荷特性所決定的,提升機組深度調峰能力的技術關鍵是實現熱電解耦。熱電聯產機組熱電負荷解耦運行的主要改造路線有:蓄熱罐供熱改造、旁路供熱改造及電鍋爐供熱改造。
蓄熱水罐為獨立成套設備,其通過加裝升壓設備和閥門、管線等,選擇合適位置接入熱電廠熱網。蓄熱罐工作過程的實質就是蓄、放熱過程。白天用電負荷高時,機組在滿足熱負荷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多抽汽將熱量儲存在蓄熱罐中;當夜間電負荷低時,將儲存在蓄熱罐的熱釋放出來承擔一部分熱負荷,使機組發(fā)電出力可調節(jié)范圍增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熱負荷對發(fā)電出力的約束[10]。機組增設蓄熱水罐后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蓄熱罐改造系統示意圖
高低壓旁路供熱就是將低壓旁路后蒸汽管道與供熱管道相連,在機組低負荷運行時,部分或全部主再熱蒸汽能夠通過旁路對外供熱,滿足供熱需求,剩余的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這樣汽機側做功蒸汽流量則不受供熱蒸汽流量的影響,解除了以熱定電運行的約束。機組旁路供熱改造后系統如圖2所示。
圖2 旁路供熱改造系統示意圖
在發(fā)電機組計量出口內增加電鍋爐裝置,裝置出口安裝必要的閥門、管道連接至熱網系統。電鍋爐在夜間將電能轉化成熱能進行供熱,一方面,減小了供熱機組熱負荷,機組最小發(fā)電出力隨熱負荷的減小而降低,運行靈活性提高;另一方面,增加了負荷低谷時段的廠用電負荷,進一步增大了供熱機組發(fā)電出力調節(jié)范圍,起到了雙重調峰作用[11]。機組增設電鍋爐后系統如圖3所示。
圖3 電鍋爐改造系統示意圖
對于區(qū)域集中供熱鍋爐,取鍋爐效率為85%、管道效率為99%,將其改造為電鍋爐(電鍋爐電熱轉換效率為100%),則根據公式(2),電鍋爐每消耗1 kW·h的電,可供出1 kW·h熱量,減少146.2 g標煤。
對于純凝300 MW亞臨界機組,鍋爐效率約為92.5%,循環(huán)熱效率約為45%,則根據公式(1),機組發(fā)電量減少1 kW·h可至少減少301.8 g標煤;對于純凝超臨界機組,鍋爐效率約為93%,循環(huán)熱效率約為47%,則根據公式(1),機組發(fā)電量減少1 kW·h可至少減少287.4 g標煤。因此,當有風電需要消納時,由純凝機組進行深度調峰為風電創(chuàng)造發(fā)電空間要比將區(qū)域集中供熱鍋爐改造為電鍋爐更節(jié)能。
熱電聯產機組消納風電的節(jié)能量計算比較復雜,其不但與機組熱、電負荷量有關,還與機組深度調峰時所采取的熱電解耦技術路線有關。圖4是熱電聯產機組熱、電負荷特性圖,其中AB表示鍋爐最低穩(wěn)燃負荷限制線,BC表示汽輪機最小排汽流量限制線(冷源損失最小),CD表示鍋爐最大負荷限制線,DA表示機組純凝工況運行線。熱電聯產機組最小排汽流量是固定的,忽略不同工況給水泵汽輪機排汽量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認為機組在最小排汽流量限制線上運行時,其冷源損失相同,且熱量損失最小?;谶@一原則,下面我們對熱電聯產機組由F點采取不同技術路線調峰至F’點燃煤減少量進行分析計算。
圖4 熱電聯產機組熱、電負荷特性圖
3.3.1 增設蓄熱罐技術路線的節(jié)能量分析
我們知道,熱電聯產機組的總熱耗量為聯產供熱汽流、分產供熱汽流及凝汽汽流三部分汽流熱耗量的總和[7]。熱電聯產機組采取增設蓄熱罐的技術路線,蓄熱罐蓄熱過程(F→G)就是機組在保持電負荷一定的情況下,分產的凝汽流減少所致電負荷的減少量,由增加的聯產的供熱汽流發(fā)電來補充,同時增加了機組的供熱量,并通過蓄熱罐將多余熱量儲存起來;放熱過程(G′→F′)就是將蓄熱罐儲存的多余的聯產供熱汽流的熱量釋放出來,補充不足的熱量△QG′F′。因此,機組深度調峰所減少的發(fā)電負荷是由蓄熱過程分產的凝汽流減少所致,機組發(fā)電量減少1 kW·h可至少減少約300 g標煤。
3.3.2 旁路供熱與電鍋爐供熱技術路線的節(jié)能量分析
采取旁路供熱和電鍋爐供熱的熱電解耦技術路線,其工作過程是有一定的區(qū)別和聯系。如圖4所示,旁路供熱工作過程是F→F″→G′→F′,電鍋爐供熱工作過程是F→F″→G″→H→F′。對于過程F→F″,機組熱負荷不變,電負荷的減少全部為凝汽汽流減少所致,如3.2所述,此時機組發(fā)電量減少1 kW·h可減少約300 g標煤。對于過程F″→F′,采取旁路供熱和電鍋爐供熱的技術路線進行調峰,減少燃料量無本質區(qū)別,機組發(fā)電量每減少1 kW·h可減少約134.3 g標煤(由熱電聯產機組鍋爐直接供熱計算得到)。
過程F″→F′燃煤量的減少可以利用圖5進行說明。假定機組發(fā)電負荷減少量△W=WF″-WF′,機組采取旁路供熱路線由F″深調至G′,不足的供熱量△QG′F′由旁路供熱補充,總的對外輸出能量為(WF″-△W)+QF+Ql;機組采取電鍋爐供熱路線由F″深調至G″,不足的供熱量△QG″H由電鍋爐供熱△WHF′(假定電熱轉換效率取100%)補充,總的對外輸出能量仍然為(WF″-△W)+QF+Ql。因此,機組在F″點(輸出能量為WF″+QF+Ql)調峰至F′點,其輸出能量減少△W,即輸入能量減少△W。按照公式(2),取電站鍋爐效率為92.5%、管道效率取99%,機組每減少1 kW·h發(fā)電量,可減少約134.3 g標煤。因此,對于熱電聯產機組采取旁路供熱或電鍋爐供熱實現熱電解耦,為風電等清潔能源騰出容量空間的節(jié)煤量低于將區(qū)域集中供熱鍋爐改造為電鍋爐的節(jié)能量。
圖5 能量平衡關系示意圖
冬季風電等清潔能源消納主要有兩種途徑,本文從全社會節(jié)能角度對兩種途徑的不同技術路線進行了節(jié)能分析,得到的結論如下:
(1)在發(fā)電側,純凝機組應首當其沖進行深度調峰,熱電聯產機組通過采取增設蓄熱罐技術路線,實現機組熱電解耦進行深度調峰,最大限度的為風電等清潔能源讓出發(fā)電空間。
(2)在用電側,通過對區(qū)域集中供熱鍋爐進行電鍋爐改造增加社會用電量,實現對剩余的風電等清潔能源消納,徹底解決棄風、棄光等問題,全面提升全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在發(fā)電側,旁路供熱和電鍋爐供熱改造技術不是節(jié)能的最佳路線,建議熱電企業(yè)在采取該路線改造時要審慎,同時建議能源部門從全社會節(jié)能角度完善風電消納的能源政策,并給予技術指導,以獲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