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經濟法,是適應當代國際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的,國際經濟法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權就經濟交融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當代國際經濟法受到了地緣影響,具有一定的地緣性。基于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世界范圍內科技與經濟的雙重影響,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與研究的新問題。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與研究,對于國際經濟法的研究也已經逐漸向多元視角的方向發(fā)展,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視角對國際經濟法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文淺述了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概念,并基于多重視角,對于當代國際經濟法中地緣新格局的基本狀況進行了分析與闡釋。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法;地緣新格局
引言:
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代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必然帶來國際關系的變動,對于國際經濟法的存在于后續(xù)發(fā)展帶來了許多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國際經濟法也不斷呈現(xiàn)出更多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新的理論。目前,國際經濟法的獨立性作為前提性問題,也是當代研究學者繞不過的話題。本文討論并延伸了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概念,并對于當前國內學界研究國際經濟法的若干視角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其中包括南北矛盾視角、法律形式主義視角、人本主義視角等等,并對于國際經濟法的國際新格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
在國際經濟法的發(fā)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兩種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被稱為狹義說或者傳統(tǒng)派;另一種理論被稱為廣義說或者新興學派。在對國際經濟方研究學界,持狹義說理論的學者較少,持廣義說理論的學者居多,而如何給國際經濟法定義,也是當代學者所主要討論的熱點話題。在國際經濟法的定義中,其調整對象是有界限有范圍的,屬于特定的經濟關系,這種關系也是發(fā)生于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所公共協(xié)調運行的過程中,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區(qū)別于其他法的調整對象。因此,首先要明確其調整對象,只有這樣才能夠明確國際經濟法所體現(xiàn)的事物的本質與屬性;其次,在對國際經濟法的定義中,無需列出該法主體;最后,在對國際法定義的過程中避免使用含混概念。由此可見,對于國際經濟法的定義可以總結為:國際經濟法指的是作為調整兩個及以上國家之間經濟活動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歸納,換句話說,國際經濟法是調節(jié)國際經濟協(xié)調關系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統(tǒng)稱。
二、當前國內學界研究國際經濟法的若干視角
(一)南北矛盾視角
國際經濟關系是國際經濟法的主要調整對象,而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占據(jù)了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即南北關系。很多著名國際經濟學研究學者,都主張以南北矛盾的視角分析國際經濟法,基于這一視角分析可得,中國的崛起已經對一些發(fā)達國家造成威脅,導致其極力遏制中國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實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得某些發(fā)達國家對中國嚴加防范。因此,及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并充分發(fā)揮其積極建設性作用,有助于維護穩(wěn)定的國際關系。
(二)法律形式主義視角
基于法律形式視角,其核心主張是堅信法律制度是封閉的,且邏輯自足的一種概念體系,其最基本的兩個要素是:機械演繹推理、封閉性規(guī)則體系。通常情況下,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間經濟關系,另有學者認為調整對象是政府間經濟關系,跨國經濟關系是國際經濟法調整對象的新興因素,其中包括跨國公司、超國家實體歐盟、單獨關稅區(qū)等等;而最久遠的調整對象則是涉外經濟關系,其中包括國家機制關系以及和平交換關系。
(三)實用主義視角
當代,法律實用主義認為,國家設置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增進社會福利;法律具有工具性,體現(xiàn)在在特定的時代環(huán)境下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工具;對法律的客觀性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法律具有反基礎主義特征;法律并不是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的,而是被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指出國際經濟法具有實用性。
三、淺析國際經濟法的地緣新格局
(一)簡述西方中心的地緣既存格局
歷代研究學界都曾經對“歐洲中心論”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批判,但現(xiàn)代多數(shù)國家,包括中國,所設有的法律多數(shù)源于歐洲。通過研究并分析了國際經濟法的規(guī)則可發(fā)現(xiàn),從地緣視角來看西方特征的確十分明顯,其中“西方”通常情況下指的是源于西歐文明,進而逐漸演化而出的國家群體。為了讓西方國家主導國際經濟法的地緣特征更為明顯,美國等眾多西方國家在這一法律設置上煞費苦心,
(二)東西模式的競爭及其結局
隨著經互會的出現(xiàn)以及一度興旺,也吸引了很多亞非拉國家的積極參與,但是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東西對決勝負已定,經互會也在冷戰(zhàn)結束后宣告解散。而經互會的最終崩潰,也使得西方國家終于平定東方國家,國際經濟法從此也成為西方國家一統(tǒng)天下的法治模式,最終使得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法規(guī),最終取代了計劃經濟法規(guī)。
(三)國際經濟法地緣新格局形成中的中國要素
對于國際經濟法規(guī)中地緣格局變化來說,主要是因為西方國家不愿舍棄主導地位,隨著中國經濟規(guī)模的擴大,對于國際金融法的構造、國際投資法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多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話語權,進而更好的帶動了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就此而言,未來將會是以中國為首組成新興經濟體集團,在與西方國家集團的沖突與協(xié)商中,共創(chuàng)國際經濟法的新規(guī)則。
(四)國際經濟法地緣格局重構的契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屬于國際經濟法被西方國家主導的高峰時期,其中WTO的出現(xiàn)及其機制也是這一時期的杰作,WTO所提倡的經濟全球化也將社會推向了更加繁榮的時期。作為國際經濟法地緣格局重構的契機,新興經濟體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興動力,而國際經濟法的法規(guī)表現(xiàn)出一定滯后性,而這種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際經濟法中地緣格局的重新構建,但對于其發(fā)展總體趨勢沒有很大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當代國際經濟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而關于國際經濟法的對象以及性質的討論,國際上始終存在爭議,普遍認為國際經濟法所側重于調整的國際經濟關系,但這種關系究竟是應該僅限于國家間的關系還是包括國家、國際組織以及不同國家私人間的關系,這一問題有待研究。而基于國內學界研究國際經濟法的不同視角,例如南北矛盾、法律形式主義、人本主義視角等等,對于當代國際經濟法的地緣新格局進行了探討,其中包括西方中心的地緣既存格局、東西模式的競爭及其結局、國際經濟法地緣新格局形成中的中國要素,以及國際經濟法地緣格局重構的契機等等。隨著新型經濟體的出現(xiàn),關于國際經濟法中地緣格局的影響也較為深遠,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日漸頻繁,經濟往來活動也越來越多,對于國際經濟法中地緣新格局這一話題的探討也永無止境。
參考文獻:
[1]何力.國際經濟法的地緣新格局[J].政法論叢,2016(03):11-16.
[2]李萬強.國際經濟法存在與發(fā)展的新視角[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57(01):84-93+205.
[3]趙駿.體用兼具:國際經濟法的重要性釋義[J].清華法學,2018,12(01):51-61.
[4]沈四寶,盛建明.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的新發(fā)展[J].中國法學,2006(03):118-122.
作者信息:楚靜文,女,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工作單位:中國太平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