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成龍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版)指出,“語言知識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雖然教師也很重視語言知識的教授,但卻往往沒有把握好語言知識拓展的尺度和時機——時常會脫離語境,進行繁瑣的語言知識拓展。本文以 in/on the tree的拓展為線索,從①辨析 in/on the tree、②考試、③教材、④語言規(guī)律對語言知識拓展的影響這四個方面,淺析影響語言知識拓展的因素。
關(guān)鍵詞:語言知識拓展;考試;教材;語言規(guī)律
一、辨析 in/on the tree
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the bird? (Story time)中呈現(xiàn)了Its in the tree now.這一句型,并同時呈現(xiàn)了 on 這一方位介詞。于是,大部分英語教師便會將語言知識 in the tree 拓展為 on the tree??墒敲鎸@“一詞之差”的兩個詞組,該如何區(qū)分呢?于是,教師便給出了如下的解釋:in the tree 是指外來物在樹上,而on the tree 是指長在樹上的東西??墒沁@樣的解釋嚴謹、科學嗎?
例1,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6 版)關(guān)于 in/on 的解釋:
① in the tree 的 in 應該理解為“within the shape of sth; surrounded by sth”;整個詞組應該解釋為“在樹的形體或范圍中;在樹內(nèi);在樹中”。
② on the tree 的 on 應該理解為“in or into a position covering, touching or forming part of a surface”;整個詞組應該解釋為“覆蓋、附著在樹上,意指接觸物體表面或構(gòu)成物體表面的一部分”。
根據(jù)上述的解釋,in the tree 應該直譯為“在樹內(nèi),在樹中”,但是這樣的翻譯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于是in the tree便意譯為“在樹上”;而 on the tree本可以直譯為“在樹上”,但是為了與“in the tree——在樹上”區(qū)分開來,便意譯為“長在樹上”。
事實上,在處理類似語言知識的英漢互譯時,教師要謹記英語和漢語的不同表達習慣,盡量減少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如果學生只是依靠漢語翻譯來區(qū)分in/on the tree,這必將有礙于其長遠的英語學習過程:學生不僅沒有掌握in/on 這兩個方位介詞的本質(zhì)含義,而且還養(yǎng)成了“用漢語翻譯來區(qū)分英語語言知識”的不恰當?shù)膶W習策略。
二、考試對語言知識拓展的影響
之所以大部分教師會拓展 on the tree,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考試中經(jīng)常會遇到in/on the tree 的考查??墒亲屑毻魄靡幌逻@類試題,似乎也有不妥之處。
例2,The apples the tree are green.
A. on B. at C. in
(選自《同步練習英語三年級下冊》,P63)
乍一看,on the tree 在此處符合句意,可是難道 apple 就不能用 in the tree 嗎?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兩只綠蘋果被扔在了一棵樹上。此時,apple 不就可以說是in the tree 嗎?所以,上述的試題只是枯燥地考查了機械記憶的知識, 缺少較為合理的語境。
例3,— Is that an apple tree?
— Yes, but the apples the tree are green.
A. on B. at C. in
經(jīng)過上述的改編,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兩人看見一棵長著綠蘋果的樹”的語境。此時,on the tree 顯然更符合語境,不會產(chǎn)生歧義。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根據(jù)考試的考查范圍進行語言知識的拓展,可是這樣的拓展不僅沒有基于對教材的整體理解,也不符合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事實上,從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教材中根本沒出現(xiàn)“on the tree——長在樹上”這一詞組含義,而只是在五年級上冊與六年級上冊出現(xiàn)過類似的詞組。
例4,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8 At Christmas (Story time) Next, we 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Christmas tree.
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 Unit 5 Signs (Cartoon time) They find a sign on a tree.
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拓展 on the tree 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而并沒有考慮到學生長期的英語學習過程和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更是讓學生掌握了不恰當?shù)膶W習策略——依靠漢語翻譯來區(qū)分英語語言知識。
三、教材對語言知識拓展的影響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避免僅僅為了滿足考試需要而對教材作出取舍”。同樣地,教師在拓展時也要避免僅僅為了滿足考試需要而對教材作出拓展。
例5,in the tree 這一詞組出現(xiàn)在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 Unit 4 Wheres the bird? (Story time),同時教材中呈現(xiàn)的是in,on,under,behind 這四個方位介詞。
筆者認為,此處比較合理的語言知識拓展應該是 under the tree,behind the tree,而且這兩個詞組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輸出——根據(jù)教材文本,小鳥從 under your desk飛到 behind the door,從 on your chair飛到 in my desk,最后飛到 in the tree。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續(xù)寫教材文本,小鳥從in the tree 又飛到under the tree,最后飛到behind the tree。
上述的拓展,不僅充分地利用了教材的文本,而且也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有的英語語言知識自主地輸出新的語言知識。比起讓學生機械地依靠漢語翻譯來區(qū)in/on the tree,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知識自主地表達觀點的能力更值得拓展。
例6,在學完整本三年級下冊教材之后,教師可以進行如下的拓展:
(教師逐步地呈現(xiàn)左邊的圖片,并同時設問。先呈現(xiàn)地上的一只蘋果。)
T: Whats that? S: Its an apple.
(再呈現(xiàn)蘋果樹的樹干)
T: Wheres the apple? S: Its under the tree.
(再呈現(xiàn)人物)
T: Look! Who is under the tree?
S: A man (is under the tree).
T: Whos he?
S: ...
(教師或者學生揭示答案)
T/S: Hes Newton.
上述的拓展,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比較真實的語境,而且也保證了重要的語言知識(方位介詞 under,疑問詞who,what)有一定的復現(xiàn)率,同時學生也能夠運用已有的英語語言知識與教師進行有效、真實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對話的最后一個設問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正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所說的那樣,“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語言知識的拓展應該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用英語交流、表達的能力,了解更多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而不是拘泥于一、兩個詞組之間的差異。
四、語言規(guī)律對語言知識拓展的影響
教師在拓展 on the tree 時,往往感覺其與 in the tree 只有一字之差,學生應該很容易掌握??墒?,學生只是容易掌握其形式,而未能真正理解其含義。而且,學生更多地是依靠漢語的翻譯(況且還是不夠嚴謹?shù)姆g)來區(qū)分 in/on the tree,并沒有掌握in/on 的本質(zhì)含義。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急于讓學生掌握某個語言知識,便不時地總結(jié)一些語言規(guī)律,可是這些語言規(guī)律往往會隨著學生英語知識的增加而變得經(jīng)不起推敲。況且,有些經(jīng)得起推敲的語言規(guī)律,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還是晦澀難懂的,更不用說正確的運用。
例7,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 Unit 7 的教學重點是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對于以y 結(jié)尾的名詞變復數(shù)時,教師往往會提醒學生“以輔音字母+y結(jié)尾,要把 y 變成i,再加 es”。可是當學到 Unit 8 的boy和 baby這兩個單詞時,總是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錯誤地拼寫其復數(shù)形式:要么,兩個都直接加 s;要么,兩個都要把y 變成i,再加 es。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小學三年級的英語學習者(8 歲~9 歲)正好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即英語學習者開始能夠獨立組織各種方法進行正確的邏輯運算,但是這種運算還離不開具體事物或形象的幫助。這就意味著,即使教師呈現(xiàn)給學生某條經(jīng)得起推敲的語言規(guī)律,學生也不能正確地、全面地理解其內(nèi)涵與用法,更不用說那些存在瑕疵的語言規(guī)律。所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需要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具體事物或形象),才有可能真正地掌握并運用某條語言規(guī)律(邏輯運算)。
結(jié)束語:
語言知識是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載體,主要來源于教材,部分來源于語言知識的拓展。可是在拓展語言知識時,教師往往為了迎合考試的需求,在脫離合理語境下進行繁瑣的拓展,并奢望通過一些語言規(guī)律來夯實學生的語言知識。殊不知,這樣的語言知識拓展只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而且有礙于學生長期的英語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
[2]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tǒng)一考試輔導用書編委會《心理學專業(yè)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