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
“帽子”的多與少
如果人才“帽子”滿天飛,那么精簡人才“帽子”就是為人才和人才工作減負。但人才“帽子”的多與少,我們要具體分析,理性對待,不好一刀切。
去年在學術圈里備受關注一件事情,就是清華大學的顏寧教授“歸海”受聘于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擔任雪莉·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當時大多數(shù)人的輿論情緒都集中在她歸去來兮的嘆息或離去的八卦上,很少人真正去了解顏寧赴任這個職位的含金量。普林斯頓大學在2016年、2017年連續(xù)兩年力壓哈佛、耶魯排名全美大學第一,雪莉·蒂爾曼女士不僅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就任以她名字命名的終身教席,不但是所有該領域?qū)<业睦硐?,也是對于此人在該領域的承認和褒獎。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個“帽子”,普林斯頓大學想要將顏寧這位40歲的未來科技之星納入麾下,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
從這里引發(fā)開去,必須要講到影響西方學術幾百年傳統(tǒng)的“捐贈講席教授”制度。在美國的學術體系中,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ship)是位于正教授(Full Professorship)之上的一個頭銜,獲此頭銜的學者都是在各自領域杰出的教授。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中幾乎所有的院系都有講席教授,大的院系可能會有好幾位講席教授,有的學術地位特別高,有的僅高于一般教授。在英國,各大學的院系也多設有講席教授,講席位置和名稱不同,對應的學術榮譽不同,工資待遇也不一樣。最為傳奇的講席教授席位莫過于英國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席位”,從1663年接受國會議員亨利·盧卡斯的遺贈設立至今,350年來,擔任過這個席位的科學家包括伊薩克·牛頓、保羅·狄拉克,以及斯蒂芬·霍金等。
對于歐美國家來說,這是實實在在的人才“帽子”,不但標志著學術地位,保障研究資金來源,也體現(xiàn)了社會地位和學術成就,而歐美大學的校長為了招攬和留住人才所做的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通過各種“化緣”吸引社會捐贈設立講席教授的位置,以鞏固自己大學的學術實力、教學質(zhì)量和社會影響力。
“帽子”和“里子”
自2001年清華大學在中國最早設立捐贈講席基金后,該制度也慢慢在國內(nèi)不少大學中生根發(fā)芽,但與歐美話語體系中的講席教授制度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講到這里,國外人才頭銜這個話題并沒有結束,因為捐贈講席僅僅是海外人才“帽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外也有類似于國內(nèi)“杰青”一樣由政府部門主導、與基金合作的人才項目。例如美國聯(lián)邦政府就有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設立的“杰出青年教授獎”,能源部、宇航局、海陸空三軍研究署、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等單位設立的各種杰出青年基金,而民間的麥克阿瑟基金會等也都有自己相應的人才項目。
那么國外人才頭銜多就一定是對的嗎?當然不一定,所以我們應該具體分析這個問題。
要注意的是,科學的評判標準不像選代表,所有人都可以競選,所有人都可以投票,無論是科技成果還是科技人才都是科學共同體來評判,有一套比較嚴格的評判體系和審核標準。因此,無論是國內(nèi)的院士、“長江學者”,還是“千人”“杰青”,每個人的履歷,無論是學術論文水平還是科技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而談到學術論文,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是國際通行的“學術貨幣”,也是全世界學術和科技人才評價的通行標準。
人才“帽子”是先進、榜樣,同樣也是目標,可以激勵年輕的科技人員去追求,從而高標準要求自己,同時作為取得成果的一種褒獎和承認,本身就有優(yōu)勝劣汰之含義,所以當然屬于稀缺品,如果人人都有“帽子”,那還要“帽子”干嗎呢?
所以,“帽子”本身不是問題,而是戴“帽子”的人要名符其實,以及怎么戴和戴多少更符合實際,更能適應國家發(fā)展水平和人才需求的問題。此外,管理部門要避免用“帽子”評價其他或無限擴大“帽子”的功能及其帶來的利益。
“帽子”并不是多了
那么,中國的人才頭銜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其實還是標準說了算,多和少都是相對的,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說要看供需之間的關系。
有幾個維度看待這一問題。首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基數(shù);其次,中國高校數(shù)量居世界第二,也是亞洲擁有世界百強大學最多的國家,在校生規(guī)模達到3000多萬人,居世界第一;再次,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博士學位授予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國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海內(nèi)外高層次人才。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將其視為第一資源。在各項人才激勵政策的吸引下,大量海外高端人才紛紛涌入國內(nèi)。所以,你還覺得國內(nèi)人才“帽子”泛濫嗎?我們還有多少“帽子”能夠留給海外及國內(nèi)的英才?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內(nèi)人才“帽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目前國內(nèi)種種人才亂象,恰恰是很多有能力的學術人才因為“帽子”太少而無用武之地造成的。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為什么沒有“帽子”就會導致一些學者無用武之地呢?因為“帽子”往往意味著科研經(jīng)費和資源整合能力。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重新梳理我們的人才政策,加深對人才頭銜的認識。這樣才能綱舉目張,順理成章。
我認為,應該倡導更多成功的企業(yè)家、公司、基金會投入到中國人才公益事業(yè)建設中來,借鑒歐美人才基金會的經(jīng)驗,根據(jù)自身情況和企業(yè)所在領域,由政府部門主導,在高校、科研院所設置專項的人才基金和頭銜,一方面可以讓各領域的學者安心于研究,另一方面產(chǎn)生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反哺于企業(yè)發(fā)展,一舉兩得。
這樣可以有效地對人才頭銜實現(xiàn)分層,并對一些不太被重視但對國計民生都有重要意義的領域產(chǎn)生積極效應。各項評估指標應與科技成果掛鉤,而非與“帽子”掛鉤,打破“帽子”的功能性作用。各種高級別的“帽子”盡量隔離使用,這不僅是為了省出“帽子”,更重要的是防止“通吃”現(xiàn)象造成新的不平衡。
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各項學術評審工作應盡快落實該意見,引入第三方機構,引入隨機評審和環(huán)評,消解因圈子造成的各種“近親繁殖”問題,更好地解決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總之,中國的人才“帽子”不是多少問題,而是怎么戴的問題,根本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科技發(fā)展和任人唯才,要倡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引入到人才發(fā)展公益基金的設立中來,實現(xiàn)人才頭銜的分層和稀釋,并引入第三方評價制度,使其評價體系更加合理。(作者系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人才發(fā)展專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