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瑜 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在工程建設中,樓板分布筋的使用比較廣泛,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然而在結構設計圖紙中,通常對于樓板分布筋的說明不多,甚至語焉不詳,僅有寥寥數(shù)語帶過,這給施工帶來不小的困擾,也極易產(chǎn)生誤解。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些結構工程師只關注樓板的受力筋而忽視了分布筋的作用,甚或對于樓板內分布筋所起到的具體作用也不甚了解,這就容易在設計和施工中留有安全隱患。
樓板分布鋼筋是鋼筋混凝土板內的一種輔助鋼筋,與受力鋼筋垂直配置,通常設置在受力鋼筋的內側,在《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16G101-1)》第102頁里,給出了樓板配筋的相關構造如下(圖一)示意。
圖一
(1)樓板分布筋可分散樓板上的集中荷載。《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第5章,將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所的使用荷載按照樓板內彎矩等效的原則,將實際荷載換算成等效均布荷載,設計以此為依據(jù)來計算樓板的內力??墒窃诂F(xiàn)實中完全的均布荷載是幾乎不存在的,樓板上不均勻分布的局部荷載就由樓板的分布筋來承擔并分散開來,傳至受力筋的時候近似轉化為均布荷載,從而簡化計算。
(2)在單向板中,樓板分布筋可承擔單向板內的與受力垂直方向的彎矩。對于四邊支撐板,為求簡化計算,《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第9.1.1條規(guī)定長短邊之比不小于于3.0時,可按單向板計算,僅計算短跨方向的受力筋。然而實際上長跨方向的彎矩仍然存在,這部分的彎矩就由滿足構造要求的分布筋來承擔。
(3)樓板分布筋可有效抵抗由于溫差和混凝土收縮引起的應力變化?;炷猎谀Y初期和硬化過程中,由于水泥釋放出大量的水化熱,再加上混凝土彈性模量的急劇變化,會在混凝土內部形成殘余應力,同時會出現(xiàn)混凝土體積縮小的現(xiàn)象;在混凝土完全冷卻后,由于室內外溫差、晝夜溫差、季節(jié)溫差等因素,仍會在混凝土內部產(chǎn)生溫度應力。這些非線性的、不可避免的溫度應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綜合措施來減輕危害,避免混凝土收縮裂縫的開展和蔓延,而配置一定數(shù)量的分布筋是其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4)此外,樓板分布筋還可以同受力筋一起組成鋼筋網(wǎng),便于在施工中固定受力筋的位置,方便鋼筋的綁扎,防止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受力鋼筋因滑動造成錯位。
鑒于樓板內分布筋的作用不容忽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第9.1.7條專門規(guī)定了單向樓板中分布筋的構造要求。單向板設計中,單位寬度上分布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的受力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徑不宜小于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面積應適當增加。
由于規(guī)范中此條文字的表述為“宜”字,造成有部分設計師對此不夠重視,尤其在一些強調成本控制的項目中,為節(jié)省造價,在雨篷板、陽臺挑板、空調板、女兒墻等部位,無論板厚與受力筋為多少,分布筋規(guī)格被統(tǒng)一定為Ф6@250。這種設計行為,可能就會對結構構件留下安全隱患。
筆者曾經(jīng)參與過一次事故調查處理。某竣工未滿一年的高層住宅,有業(yè)主發(fā)現(xiàn)屋頂女兒墻中部產(chǎn)生數(shù)條大尺寸的貫通裂縫,裂縫寬度約0.6~1.2mm,遠遠超過了規(guī)范的允許值。經(jīng)過一系列的調查檢驗后,檢測單位做出如下結論:設計圖紙未按規(guī)范要求設置女兒墻的分布筋,在女兒墻厚120mm,受力筋為Ф10@100的情況下,分布筋僅配置為Ф6@250,既未滿足樓板單位寬度上受力筋截面面積的15%,也未滿足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施工過程中,分布筋的間距定位不均,出現(xiàn)裂縫的部位,分布筋間距達到了300mm左右。這些不利因素的累加,使得過少的分布筋無法有效地抵抗混凝土收縮及溫差所帶來的內部應力差異,從而造成了裂縫的出現(xiàn)并迅速蔓延。
筆者整理了民用設計中常用的分布筋與單向現(xiàn)澆板最大厚度的相互關系,列表如下,僅供參考。
表一
由于現(xiàn)行規(guī)范及圖集中對于(圖一)中所示意的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并沒有做出直接要求,一些工程師在設計圖紙中也未做相關說明及示意圖,經(jīng)常以 “圖中所有未注明的樓板分布筋均為6@200” 一句話帶過,這就導致施工缺乏有效依據(jù),分布鋼筋的布置方式也五花八門,這不僅會影響工程量的計算,不合理的布置方式也有可能會促進板面裂縫的產(chǎn)生。
如果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對于單向板分布鋼筋的規(guī)定,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不僅需要滿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而且還與受力鋼筋的面積緊密相關。對于四邊支撐的連續(xù)板,在支座受力鋼筋面積相差較多的情況下,會導致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也差異較大,從而給施工布筋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究竟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有沒有必要滿足單位寬度上受力筋面積的15%?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它的主要作用談起。
樓板上部分布鋼筋與樓板支座負筋連接成鋼筋網(wǎng)片,從構造上來看,會起到一些約束混凝土,使主筋受力均勻,防止板面的開裂的作用。不過混凝土板面防裂構造鋼筋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9.1.8條有專門要求,防裂不是上部分布鋼筋的主要作用,在筆者看來,其主要作用還是為了固定板面受力筋,或許稱其為板面架立筋更為貼切一些。正因為樓板上部分布鋼筋的作用有限,與板面受力鋼筋的關系也并不是很緊密,因此筆者認為可以不必按照單向樓板分布筋的規(guī)定,要滿足單位寬度上受力筋面積的15%的要求,而僅需滿足樓板截面面積的0.15%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即可。
圖二
那么樓板上部分布鋼筋應該怎么布置呢?如上圖(圖二)所示,以上部鋼筋不貫通的雙向板為例,當四周板面均布置面筋時,實際在板跨的四角已經(jīng)形成了雙向布筋,但在“回”字形的布筋中間,有一段的負筋是相互平行的孤立單筋,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話,這部分的支座負筋在澆筑混凝土時是固定不住的,而這部分區(qū)域就是樓板上部分布鋼筋的布置范圍??紤]到分布鋼筋與四角雙向受力筋的搭接錨固,需將分布鋼筋兩端各自伸入已有鋼筋區(qū)域內La(不計彎鉤)的長度,有些地方做法要求將分布鋼筋兩端錨入板跨支座內,筆者認為這是沒有依據(jù)也是沒有必要的。
懸挑板的設計,根據(jù)其使用性質和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鋼筋構造也有著相應變化。從結構受力來講,一般情況下懸挑板底部是不需要配置結構受力鋼筋的(見圖三),國家規(guī)范也沒有相關規(guī)定,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懸挑板底鋼必須設置鋼筋才能滿足使用要求(見圖四)。
圖三
圖四
懸挑板下部設置分布鋼筋的主要情況有:
(1)當懸挑板受彎較大,且截面高度受到限制時,可以采用板底配筋的方法,在受壓區(qū)配置鋼筋,協(xié)助混凝土承受壓力,以提高截面的受彎承載力。
(2)懸挑板布置在室外露天環(huán)境,或者板厚較厚時(一般情況下當h≥150mm),配置板底雙向分布鋼筋,可以抵抗溫度應力,阻止裂縫的產(chǎn)生。
(3)當懸挑板底作為幕墻、門窗等構件的上部支座時,受力形式較為復雜,為有效約束板底混凝土,宜設置板底分布鋼筋。
(4)當懸挑板需要考慮豎向地震作用,提高構件抗震性能,或者為了減少結構在長期荷載下的變形時,需要在板底設置雙向鋼筋。
應該注意的是(1)、(4)條板底受力鋼筋應根據(jù)實際計算結果配置,且應錨入支座內長度不小于La(LaE),板底分布鋼筋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應滿足規(guī)范的相關要求。
樓板分布鋼筋作為樓板構造鋼筋的一種,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筆者簡單整理匯總了以上有關樓板分布筋的幾個問題和個人拙見,拋磚引玉,以供諸位同仁參考指正,也希望廣大從業(yè)者能夠對其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