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勝輝
急性闌尾炎是一類常見的外科疾病,其發(fā)病率居各類急腹癥的首位,其病因復雜,可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在確診后需盡早進行治療[1]。臨床中多采取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其常用術式包括開腹闌尾切除術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兩種,何種術式的療效和安全性更佳目前在臨床中尚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次實驗選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就以上兩種術式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分析、比較,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將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納入本次實驗,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18~66歲,平均(39.5±4.8)歲。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18~70歲,平均(40.3±5.0)歲。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以上基線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具有可行性。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急性闌尾炎,且符合相關手術指征,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治療依從性不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了實驗知情通知書,本次實驗符合醫(yī)學倫理學的相關要求。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行硬膜外麻醉,在麥氏點斜行位置作3~6 cm的手術切口,按照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流程進行操作,術后放置引流管,給予常規(guī)止血、縫合處理[2]。
觀察組患者采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3-4],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取三孔法進行手術,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并將套管針和腹腔鏡安置好。對腹腔進行探查,在左腹股溝區(qū)和臍成正三角形位置作一切口,穿刺套針。吸盡腹腔內(nèi)膿液后將盲腸提起并確定闌尾位置,將其與附近粘連組織進行分離。以分段離斷的方法離斷闌尾系膜,對殘端黏膜進行電離,用鎖扣夾夾閉系膜,采取7號線進行雙重結扎。對腹腔進行沖洗、消毒后縫合切口,如出現(xiàn)嚴重污染則需給予引流管引流。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對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相關實驗資料以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百分率(%)表示,分別實行t檢驗和χ2檢驗,在P<0.05時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9%)低于對照組(26.3%),P<0.05,見表2。
表1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表1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下床活動時間(h)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8 45.8±8.2 29.4±3.3 9.8±3.1 19.5±6.8 5.3±1.8對照組 38 52.7±9.9 44.0±4.0 18.8±5.2 27.0±9.6 7.7±2.2 t值 - 3.309 17.356 9.164 3.930 5.205 P值 - 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急性闌尾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一般可分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壞疽及穿孔性闌尾炎四種類型,其病因復雜,一般認為與感染、梗阻、便秘、飲食、遺傳等相關,其典型癥狀為腹痛、胃腸道癥狀、發(fā)熱、壓痛、腹肌緊張、皮膚感覺過敏等,并可引起多種并發(fā)癥,會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應盡早進行治療[5-7]。手術是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常用手段,傳統(tǒng)的開腹闌尾切除術操作時間較長,術中出血多,術后并發(fā)癥高發(fā),正逐漸被新型的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所取代[8]。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疼痛輕微,在術后一般無需使用鎮(zhèn)痛劑,術后恢復較快,并發(fā)癥少,且兼具診斷和治療雙重作用,該術式還能規(guī)避患者體態(tài)肥胖、闌尾位置、腹壁肥厚等因素對手術的影響,有助于提升手術療效和安全性[8-11]。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較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治療急性闌尾炎中更具優(yōu)勢,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僅為7.9%,且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結果類似于唐新華、劉燕萍[12]的實驗結果。
由上可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安全、有效,適宜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