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昭敏,柯繼雄,莊旭煌
(廣東省潮州市中醫(yī)院,潮州 52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為呼吸內(nèi)科常見
疾病,指具備氣流阻塞特征的肺氣腫或慢性支氣管炎,并有發(fā)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慢性疾病。COPD的發(fā)生與有害氣體、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但確切病因尚不清楚。COPD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積極治療對COPD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上多采用支氣管擴張劑等西藥治療,但療效有限,且不能有效改變患者肺功能減弱趨勢,故不能取得較高的綜合效果。隨著對COPD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合理應用中藥復方替代或聯(lián)合西藥用于防治COPD已成為研究熱點。有文獻報道加味補肺納氣湯對COPD的療效令人興奮[1]。由于COPD中醫(yī)分型較多,出于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目的,針對肺脾氣虛證COPD患者,本文探討加味補肺納氣湯聯(lián)合黃芪注射液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內(nèi)科住院部收治的肺脾氣虛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100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 42-71 歲,平均(56.8±4.3)歲;病程 1-10年,平均(6.4±0.9)年。 對照組中,男 28 例,女 22例;年齡 40-75 歲,平均(56.2±5.1)歲;病程 1-11年,平均(6.3±0.7)年。納入標準:⑴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1]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的肺脾氣虛證型;⑶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⑷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臟??;⑵急性發(fā)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⑶對研究藥物過敏;⑷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⑸合并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⑹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等無法配合者。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加味補肺納氣湯治療:取黃芪20g,丹參、補骨脂、紫河車各15g,防風、蛤蚧、桑白皮、白術、葶藶子、黨參各10g,蟬衣6g,加水 800ml煎煮至 300ml后取汁飲服,100ml/次,3次/d,共持續(xù)用藥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取腎俞穴、太淵穴、足三里穴、天突穴、定喘穴、肺俞穴、膻中穴及曲池穴,每個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生產(chǎn)單位:無錫濟民可信山禾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2021030)0.5-1ml,1 次/周,共持續(xù)用藥 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觀察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⑵呼吸功能:記錄干預前后PaCO2、PaO2、SaO2水平。⑶采用COPD相關生活質(zhì)量量表(CAT)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滿分4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差。⑷生活能力:參照Baethel指數(shù)評估COPD穩(wěn)定期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項目包括穿衣、吃飯、上下樓梯、大小便等動作及活動,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強。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治療后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改善70%及以上;有效:患者治療后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改善30%-69%;無效:患者治療后證候積分改善30%以下。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 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后,兩組評分皆有所提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提高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50 50 t P--治療前 治療后45.11±4.13 45.15±4.15 0.048 0.961 79.64±6.44 67.48±5.55 10.113 0.000
2.3 兩組CAT評分變化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2.4兩組呼吸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PaO2、SaO2均有所提高,而PaCO2水平有所下降,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4。
表3 兩組CAT評分變化比較(,分)
表3 兩組CAT評分變化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50 50 t P--治療前CAT評分 治療后CAT評分25.46±5.12 25.37±4.96 0.089 0.929 17.23±3.71 24.59±4.28 9.188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程遷延不愈、容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病死率較高,主要由吸煙、感染、遺傳、空氣污染等多種因素引起,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發(fā)病后需要及時予以有效的干預措施控制病情,使胸悶氣短等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以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主要采取支氣管擴張劑等常規(guī)西藥對癥治療,不過西藥長期使用不良反應明顯,容易導致患者生理機能降低,且費用昂貴、療效一般,故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是臨床重要研究課題[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醫(yī)學上屬“肺脹”、“喘證”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該病主要由久病肺虛、陽虛痰瘀、肺葉脹滿、壅塞氣機所致,在各證型之中以肺脾氣虛證較為常見,故治療當以健脾補肺、納氣定喘為原則。加味補肺納氣湯是目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用方,主要由黃芪、丹參、補骨脂、紫河車、防風、蛤蚧、桑白皮、白術、葶藶子、黨參、蟬衣等中藥組成,方中黃芪、黨參具有補益脾肺、生津養(yǎng)血、固脫復脈之功,白術具有益氣健脾、利水燥濕、培土生金之效,防風、蟬衣可宣發(fā)肺氣,葶藶子利水消腫,瀉肺平喘,紫河車補精溫腎、養(yǎng)血益氣,蛤蚧益腎補肺、益精助陽、定喘納氣等,諸藥共奏納氣定喘、健脾補肺、止咳化痰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認為,加味補肺納氣湯能夠提高患者機體免疫能力,使肺部炎癥反應得到有效緩解,擴張支氣管,平喘止咳,穩(wěn)定患者呼吸,使病情進展得到有效延緩[3]。不過單獨使用加味補肺納氣湯具有療程長、見效緩慢的缺點,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短期效果,故臨床常將之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
表4 兩組呼吸功能比較()
表4 兩組呼吸功能比較()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 PaCO2(mmHg)治療前46.15±9.36 46.12±9.37 0.016 0.987治療后37.81±7.02 43.05±8.05 3.469 0.02 Pa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73.51±5.09 73.46±5.08 0.049 0.961 93.45±8.89 80.15±6.64 8.475 0.000 SaO2(%)治療前 治療后70.19±2.37 70.15±2.34 0.084 0.932 95.11±3.16 81.05±2.99 22.853 0.000
黃芪注射液是一種常用中藥制劑,是從黃芪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具有補肺定喘、益氣固表之功效,黃芪多糖是該藥的主要成分,能夠?qū)⒕奘杉毎せ睿瑢o助性T細胞轉(zhuǎn)化產(chǎn)生促進作用,使B細胞數(shù)量及自然殺傷細胞數(shù)量增加,對患者機體免疫能力進行調(diào)節(jié),黃芪注射液還能夠?qū)⒄w細胞活力有效提高,促進細胞內(nèi)的糖代謝,合成糖原,對巨噬細胞吞噬病毒、細菌的作用進行強化,進而促進機體免疫改善,使患者氣道炎癥反應緩解,改善患者通氣功能[4-6]。根據(jù)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理論,曲池穴有助于清肺利氣、平喘止咳,膻中穴、天突穴及定喘穴降氣平喘,太淵穴為肺經(jīng)之輸穴,能夠充肺真元之氣,腎俞穴能夠補腎納氣,足三里穴健脾胃益肺氣,肺氣充則能衛(wèi)外,肺俞穴可培補肺氣,取黃芪注射液分別于各穴位注射,能夠達到健脾補肺益腎、清肺利氣的作用,同時在穴位注射時針刺會對經(jīng)穴產(chǎn)生刺激,達到興抑平亢、通暢經(jīng)氣運行的作用,此外穴位注射能夠使藥物經(jīng)穴位脈絡至臟腑,作用效果迅速,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癥狀,減少不良反應。通過將加味補肺納氣湯與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聯(lián)合應用,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兩者相互彌補不足,共同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進而整體性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顯著更高,治療后觀察組呼吸功能指標改善比對照組更為明顯,同時觀察組生活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加味補肺納氣湯聯(lián)合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能夠顯著提升療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黃芪注射液聯(lián)合加味補肺納氣湯治療對穩(wěn)定期肺脾氣虛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顯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