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教語文,要求老師不簡單。老師應(yīng)該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大智慧是文化。它包括道德、修養(yǎng)、人格、心態(tài)、知識、舉止、語言……老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語文素養(yǎng)。老師的書寫應(yīng)該規(guī)范,朗讀應(yīng)該聲情并茂,表達應(yīng)該準確、流暢、生動;課堂上,老師的調(diào)侃、激勵、批評、應(yīng)變……都應(yīng)該是自然的流露,老師應(yīng)該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學語文,積淀了五句話: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簡稱“五重教學”。
重情趣
教學是要有情的。首先要對學生有情。其次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盡力滿足他們的內(nèi)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在教學中,不想學生之所想,不急學生之所急,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即使我表面上“和藹可親”,學生也不會有較深刻的感受的。
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這里面也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關(guān)注教材,二是關(guān)注學生。課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學。課堂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課前,老師要和教材“對話”,把教材讀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達的意思、感情體會出來,并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一環(huán)是關(guān)鍵。不把課文朗讀得聲情并茂,我是決不罷休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調(diào),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決定了老師上課時的感情基調(diào)。這是課前的功夫。進入課堂,則是三者對話,更多的是在老師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和教材對話。這時,我關(guān)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學生。有人說,老師走進課堂之前,要準備一百頂高帽子,上課的時候,隨時戴在學生的頭上。這個說法我贊成。我對學生的情是通過“戴高帽子”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解惑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耐心與激勵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期待與鼓勵的眼神傳遞給學生的,是通過撫摸與微笑傳遞給學生的……總之,我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nèi)需。
所謂“趣”,就是課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
首先要鉆研好教材。直到我讀得有一種興奮的感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那就意味著教學的成功。讀到這種程度,即使不寫教案,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就沒有法。讀懂、讀出文章的妙處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要讀出感情來。老師繪聲繪色的朗讀也會使語文教學富有趣味性。此外,要精心設(shè)計教學程序,使其有新意。還有一點是幽默。實踐證明,幽默是老師的強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學習變得輕松,能使師生在愉悅的交流中融為一體。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吧傩├硇裕嘈┣槿ぁ笔俏医逃淖毅懼?。
重感悟
重感悟,說白了,就是把學習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去領(lǐng)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
學語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課文內(nèi)容不等于教學內(nèi)容,我們不能把理解課文內(nèi)容當作主要任務(wù)。而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必須讀、背,必須運用,即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去掌握,決不能依靠煩瑣的內(nèi)容分析和講解。
悟什么?首先悟其語,悟其義,語言文字的障礙要基本掃除,課文內(nèi)容要讀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實上,只要讀,課文內(nèi)容是不難理解的)。還要悟其情,悟其法,即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這是基本要求。怎樣悟?一個字:讀,一邊讀一邊想。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經(jīng)意中的,因人而異的。感悟到的東西,有時是說不出來的,也不一定要求學生說出來,意會就行了。語文教學不宜太強調(diào)“合作學習”;輔助手段的使用要恰當適度,因為閱讀教學的根本手段是讀書感悟。還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告訴”,只能使學生得到“兔子”。
重積累
學習語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言哪里來?走進校門以前,是聽來的,是在“聽說”的實踐中“習得”的。進了校門則主要是從書本中讀來的,在讀、寫的實踐中“學得”的。語言靠積累,能力靠實踐。小學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期,也是記憶的最佳期。我們的語文教學,重課內(nèi),輕課外;重結(jié)論,輕過程;重理性,輕情感;重理解,輕積累的情況特別嚴重。其中,該記住的沒記住,該積累的沒積累是最大的失誤之一。在孩子們記憶的高峰期不讓他們讀、背,我們是有愧的,而且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無法挽回的。
我說的積累,不僅是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積累。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點,都學不好語文。
重遷移
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運用。在教學中,要邊學邊用。學了不用,或者不會用,知識就成了死的了。
語文教學中的遷移主要指的是讀的遷移和寫的遷移。讀的遷移就是由課內(nèi)到課外,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用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讀課外書,去讀報紙、雜志。對于由讀到寫的遷移,我十分重視讀寫結(jié)合,重視寫的訓練。因為語文能力的最重要標志是“會寫”。孩子進了學校學語文,主要是學習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培養(yǎng)讀寫能力。
怎樣進行由讀到寫的遷移呢?從大的方面來說,小學生的作文練習,都是由讀到寫的遷移,所以我十分重視作文訓練。從小的方面來說,根據(jù)學習的課文,進行片段仿寫,如寫一段對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中結(jié)構(gòu)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筆答課文后的某個問答題的“小練筆”也是寫的遷移,是看得見的最直接的由讀到寫的遷移。
重習慣
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學的最大成功。
我談的習慣,包括兩點: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
學習習慣主要指愛讀書報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圈圈點點,作批注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等。
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也只能在“時習之”中形成,是“養(yǎng)成”的,不是“說教”出來的。對個別學生來說,好習慣的形成很不容易,開始往往帶有“強制性”。我寧可叫他們暫時有些抵觸情緒,也要“強制”。什么叫“強制”?強制就是“你不這樣做,我不答應(yīng)!”我向來是以自己的人格和責任心向?qū)W生表明我的工作態(tài)度的。
還有一點,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忽視老師的影響。
——摘自于永正《我教語文》,《江蘇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