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關鍵詞:親子跑
關鍵詞出處:越來越多的跑步賽事設置(增加)親子跑項目,跑步不再是大人的專屬。
要說如今的跑步項目有多火爆,從我身邊的人就可見一斑。我的同事有個5歲的可愛女兒,一家三口都去參加了7月中旬的Columbia崇禮168國際超級越野賽:爸爸參加70公里組,媽媽帶著女兒參加萌娃酷跑(親子組)。母女倆先陪著爸爸的70公里組出發(fā),送上賽道之后再回去參加3公里的萌娃酷跑,完賽后在終點等著爸爸沖線。一場賽事,一家三口都在其中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這樣的親子活動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小朋友早已跑過兩次5公里。不禁注意到,隨著跑步人群的擴大,賽事組織者們越來越喜歡設置親子項目,以此帶動賽事周邊消費和擴大影響范圍,比如今年的Columbia崇禮168在去年基礎上新增了萌娃酷跑,即將開賽的哈爾濱國際馬拉松也新增了親子組。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各類跑步比賽一半以上都有3~5公里的親子組或家庭組,甚至有專門為孩子舉辦的跑步比賽,如由國內知名越野跑運動員珊瑚創(chuàng)辦的“中國少兒越野賽”系列,品牌自主舉辦的比賽,如耐克少兒跑。兒童市場的消費潛力是無限的。
很多人也有疑慮:孩子那么小跑這么長距離對身體不好吧?多曬啊多苦啊多累??!半路跑不動怎么辦?耍脾氣哭鬧怎么辦?……還聽有的家長說自己都沒跑過5公里又怎么可能讓孩子去?
關鍵在于家長們是否能想通其中的道理,他們的親子理念是否能夠與時俱進。大眾首先要承認的一個觀念就是,孩子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嬌弱,他們的身體與意志的潛能是能夠被激發(fā)出來并且得以強化的;其次,親子跑的概念就是要父母(或其他家長監(jiān)護人)陪同參賽的,即便比賽中途有跑不動、耍賴哭鬧等情況,處理起來也不會比發(fā)生在游樂場或家里更難;更重要的,是和孩子擁有這段共同經歷,最好的愛是陪伴。
親子跑的好處有很多:增加親子時光,和孩子有更多共同話題、關系更親密;讓孩子不討厭跑步(我注意到很多人在成年之前是非常討厭跑步的);讓孩子對距離、時間產生概念;孩子玩得高興,或許還有一點成就感;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運動表現(xiàn)、體力發(fā)育、心智發(fā)育以及社交能力;當個酷爸爸酷媽媽,精氣神兒和別人都不一樣。
通常,賽事方會對親子跑有如下規(guī)定:7歲以下小跑者,需要在一名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陪同下參賽,對于行動有困難的低齡跑者,可借助嬰兒車、背帶等外力協(xié)助完賽;7歲(含)~12歲小跑者,家長或監(jiān)護人可以選擇陪同參賽或由小跑者獨立參賽。如選擇小跑者獨立參賽,需簽署免責協(xié)議,不得借助外力或使用任何交通工具。
每個小孩的運動歷史、體能差異可能很大,家長在引導孩子參與跑步時應牢記快樂第一,也不必特意給孩子制訂什么訓練計劃,抱著完賽的目標就足夠,從200米、300米開始,逐漸適應更長的距離。比賽時:多鼓勵,不要逼迫或催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配速去跑;想走路就陪他走,不要讓他感覺走路可恥;別拿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速度或距離;他不想跑了,就不跑了;到終點給他一個贊美和擁抱。有你的鼓勵和陪伴,往往孩子的表現(xiàn)會令你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