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蘇軾更是為這座名城鐫刻下了千古烙印。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時年二十六歲的蘇軾通過制科御試,以大理寺評事赴任鳳翔府簽書判官,邁開了仕途的第一步。在鳳翔任上,他改革衙前役制度,使衙前可自擇水工,按時令“編木筏竹”,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他查決囚犯、賑濟災荒,為百姓除害;他倡導發(fā)展酒業(yè),擴大規(guī)模,讓百姓從中獲得實惠;他主張治國要先定計劃而后實施,常寫詩作文,為百姓請柬。蘇軾剛直敢為的性格和勤政愛民的情懷,被百姓譽為“蘇賢良”,成為后世為官者學習的楷模。
從一個南方書生,到北方黃土地上的仕者,蘇軾在鳳翔完成了其華麗轉身,也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著名的“三記一論”,即《鳳鳴驛記》《凌虛臺記》《喜雨亭記》《思治論》,以及《鳳翔八觀》《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維吳道子畫》等180余篇詩文都成于鳳翔,他的文風和學風,極大地影響和激勵了鳳翔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
作為美食家的蘇軾,鳳翔有其舌尖上的經(jīng)典記憶。他在品嘗了雍城豆花泡饃后嘖嘖稱贊,套用當?shù)厮渍Z夸道:“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這大概是最早關于“鳳翔三絕”的概括和表述。民間相傳,現(xiàn)在鳳翔端午吃粽子、搽雄黃酒、掛艾草等習俗都是由蘇軾引入的。他還指導百姓將扁豆研磨熬制成涼粉,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創(chuàng)造了口感爽滑、清涼解暑的小吃“東坡涼粉”,流傳至今。
蘇軾在鳳翔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完成了一生首個大手筆之作,那就是興修東湖。他倡導擴建古飲鳳池,種蓮植柳,建亭修橋。因其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遠,遂改名東湖。鳳翔東湖比后來他所主持修建的杭州西湖還要早三十年左右。如今,東湖有景點二十余處,湖面八萬多平方米,集亭、臺、樓、閣、橋、堂、軒、榭等宋代建筑精華于一處,堪稱北方古典園林的代表。歷經(jīng)千年風雨,蘇軾所建的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以及后人為紀念蘇軾所建的春風亭、鴛鴦亭、望蘇亭、蘇公祠等建筑,依然古樸典雅,亭亭玉立;蘇軾梅、蘭、竹、菊手跡和《凌虛臺記》《喜雨亭記》《思治論》等名篇石刻,恢宏壯闊,字字珠璣,令人受益匪淺,流連忘返。
蘇軾雖已遠去千年,但鳳翔人民從未忘記他。近年來,鳳翔先后召開了全國性的蘇軾文化研討會,出版了《蘇軾鳳翔研究論文集》《蘇軾鳳翔詩文集》《蘇軾鳳翔詩文賞析》以及小說《蘇軾在鳳翔》、劇本《蘇軾平冤》等。同時,依托千年園林東湖景區(qū)資源優(yōu)勢,規(guī)劃實施了大東湖景區(qū)建設,將原有的東湖景區(qū)和新建的飲鳳苑濕地公園、雍城湖水利風景區(qū)、六營泥塑村連為一片,打造新的城市功能區(qū)和鳳翔首個5A級景區(qū),使蘇軾文化成為促進鳳翔旅游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勁動力。
作者簡介:芮曉楓,網(wǎng)名天高云淡,陜西鳳翔人,現(xiàn)從事新聞宣傳及文藝工作。鐘愛文學,其散文、詩歌、古典詩詞作品偶爾見諸報刊、網(wǎng)絡。熱愛生活,喜歡旅行并用文字、圖片抒寫山川之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