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賢
腦出血是臨床腦血管疾病當中常見的一種急性發(fā)作疾?。?-3], 該疾病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4]。在臨床當中, 常規(guī)使用藥物方案治療腦出血疾病, 且有資料顯示[4],依達拉奉是臨床用以治療腦血管疾病中使用效果較為理想的藥物之一, 故此, 為了改善腦出血疾病對人類造成的危害,為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旨在探討依達拉奉治療腦出血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1日~2017年5月1日本院收治的20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動態(tài)隨機化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100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61∶39;年齡最大76歲, 最小45歲, 平均年齡(64.72±10.57)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62∶38;年齡最大75歲,最小46歲, 平均年齡(64.59±10.6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颊呔橥? 本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臨床方式治療, 根據(jù)患者的出血情況給予相應的脫水劑治療, 同時做好血糖、血壓等方面的控制, 根據(jù)患者癥狀實施對癥處理[5]。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河北醫(yī)科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中心, 國藥準字H20090353)治療, 常規(guī)措施同對照組, 依達拉奉1次/12 h, 配比方式為依達拉奉(30.00 mg)+生理鹽水(100.00 ml), 用藥的方式為30 min內完成靜脈滴注[6]。兩組腦出血患者治療時間14 d[7]。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IHSS評分、用藥安全性。其中腦出血患者治療效果根據(jù)NIHSS評分進行判定, 測評時間為住院當天和治療后15 d[8-11]:NIHSS評 分 <7分 表 示 輕 型;7~14 分 表 示 中型;>14分表示重型?;救夯颊叩腘IHSS評分減少91%~100%, 且患者的病殘等級為0級;顯著進步: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46%~90%中, 病殘等級為1~3級;進步:患者NIHSS評分減少18%~45%, 患者生活能夠自理;無效: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17%。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0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NIHSS評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0 22.62±4.62 7.19±2.64ab 29.00 <0.05對照組 100 21.79±4.59 15.05±2.49a 12.91 <0.05 t 1.27 21.66 P>0.05 <0.05
2.3 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皮疹、肝功能異常、胸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n(%)]
依達拉奉是臨床上常用以治療腦出血疾病的藥物[12],其是一種強效的羥自由基清除劑[13], 臨床研究顯示, 在常規(guī)治療腦出血疾病的基礎上若聯(lián)合使用依達拉奉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4], 本文當中為了證實此觀點的可靠性, 針對腦出血疾病, 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以望取得一定的成果為臨床提供治療腦出血疾病的依據(jù), 降低腦出血疾病對人們造成的威脅。
依達拉奉在治療腦出血疾病患者當中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依達拉奉最大的優(yōu)勢為能夠減少腦出血患者的腦水腫、腦缺血情況, 降低患者的脂質過氧化癥狀[15];②依達拉奉能夠抑制腦出血患者的前列環(huán)素形成(黃嘌呤化酶、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降低患者機體當中白三烯(炎癥介質)的形成、減少腦出血患者羥自由基的濃度含量、抑制缺血半暗帶的發(fā)展、降低患者腦出血遲發(fā)型神經(jīng)元死亡的概率, 從而有效緩解腦出血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障礙[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00%, 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常規(guī)臨床方式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 其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純采用常規(guī)臨床方式治療。②通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為(7.19±2.64)分, 低于對照組的(15.05±2.49)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以說明前者治療方案(增加了依達拉奉后)的控制效果較好。③觀察組腦出血患者當中, 發(fā)生皮疹、胸悶發(fā)生率均為1.00%(1/100), 沒有患者存在肝功能異常情況, 說明患者僅存在輕微的不良反應癥狀;而對照組發(fā)生皮疹和肝功能異常均各1例, 發(fā)生率均為1.00%, 沒有患者出現(xiàn)胸悶癥狀, 說明患者雖然產(chǎn)生肝功能不良狀況, 但發(fā)生率較低且患者后期可良好治愈, 用藥安全性顯示兩組的最終狀況均為可觀。
綜上所述, 在臨床上給予腦出血患者使用依達拉奉的方案治療能夠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缺損狀況, 在保證較高用藥安全性的基礎上達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