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輝|文
7月10日,國航CA106香港至大連的航班,機組在廣州區(qū)域上空,誤把空調組件關閉,導致座艙高度告警,機組按緊急釋壓程序處理,釋放了客艙的氧氣面罩。在由約1萬 m下降到約3 000 m后,機組發(fā)現問題不對,就恢復了空調組件,增壓恢復正常,22時31分在大連機場安全降落,機上153名旅客、9名機組成員無人員受傷,飛機沒有受損。7月13日,民航局在發(fā)布會上表示,經初步調查,該起事件系副駕駛因吸電子煙,為防止煙味彌漫到客艙,在沒有通知機長的情況下,錯誤關閉了循環(huán)風扇相鄰的空調組件,導致客艙氧氣不足,出現座艙高度告警。7月17日,民航局通報了針對包括該起事件在內的3起嚴重不安全事件,采取削減航班量,吊銷機長、副駕駛執(zhí)照等處理的決定。
在本次事件中,首先是“飛行駕駛艙內是否能吸煙”成為了網絡議論焦點。主要因為,去年9月交通部頒布的《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guī)則》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在按照本規(guī)則運行的飛機上吸煙”,尚有2年緩沖期,既然還未正式執(zhí)行,貌似駕駛艙吸煙似乎“有理”,尤其又是電子煙。但事實上,2006年民航局就有禁止客艙吸電子煙的規(guī)定,并且有乘客因違反規(guī)定被行政拘留,機組人員沒理由在安全要求上低于乘客。從安全人的角度看,駕駛艙吸煙顯然是不適宜的,一方面艙內有氧氣裝置,如遇點火源,后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駕駛艙是儀表、電門等各種飛行設施最密集之地,煙霧對儀表儀器無疑會帶來不良影響,從而影響飛行安全。
其次,如果說吸電子煙尚有“討論”余地,那機組人員因此誤關空調組件,則是毫無疑問的嚴重誤操作,且在誤操作導致客艙氧氣面罩釋放后,仍繼續(xù)飛行而沒有就近降落則更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冒險行為”。此時客艙氧氣面罩已經釋放,如果飛行途中再遇到其他緊急情況,乘客將沒有“應急資源”可使用。這就像一個生產企業(yè)中,安全管理人員要求員工嚴格遵章守紀,但自己不僅嚴重違章,還誤操作啟動了應急措施,而在“消耗”掉必要的應急資源后,不僅沒做任何恢復,而且還在沒有任何應急保障的情況下繼續(xù)作業(yè)。這種出現錯誤不僅沒有及時制止糾正,而仍一錯再錯的行為,十分危險,必須杜絕。
雖然此次事件中,飛機最終平安降落,相關責任人也受到了處理,但仍應引起民航系統(tǒng)乃至全行業(yè)的重視,除了安全整頓、排查隱患外,從業(yè)人員必須提高安全素質,規(guī)范操作行為。
就交通安全來說,無論民航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對作業(yè)人員的安全要求必須高于乘客,即使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也是最基本的職業(yè)倫理。從本質上講,其實這和事件中“一錯再錯”的行為如出一轍,都是安全意識低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