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偉濤:1982年9月,我參加工作,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主要從事野生動植物的研究、保護和宣教工作。那時候,我們需要經常在野外采集標本,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接觸攝影。我自己建了暗房,閑暇之余,就在生態(tài)拍攝和黑白沖印中,打發(fā)單身漢的時光。
紀偉濤:大自然和攝影有著它們值得你一生追尋和癡迷的意義。武夷山特殊的地形、地貌、植被無一不深深地吸引著我。當時我拍攝了一幅民間叫做角怪的《崇安髭蟾》的作品,發(fā)表在當地的報刊上。這個小小的成就,激勵我在攝影的路上走下去。96年,我擔任鄱陽湖自然保護區(qū)的副局長,當時GEF(環(huán)球環(huán)境基金)提供了75個小時的航空調查,我們租用了江西通運公司雙翼的運五飛機。以后十年中,鄱陽湖每年都會進行航空調查。第一次從天空的視角看鄱陽湖,帶來的視覺沖擊是非常震撼的。也是從那次起,我發(fā)現自己具備著專業(yè)攝影師的職業(yè)能力和素質,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拍攝。我拍攝的一幅照片,在江西省“環(huán)境與家園”攝影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小天鵝飛過油菜花田,藍色的河湖、阡陌和遠方的民居。
白枕鶴
紀偉濤:攝影讓我更好地體會人與鳥的共生關系。我花大量時間去拍鳥,為了守一只鳥,有時候是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是幾天。野外空氣清新,拍鳥是一種自然、健康的召喚。
紀偉濤:96年7月,我來到鄱陽湖工作。到現在已經滿滿22年。這也是我拍攝鄱陽湖生態(tài)的22年。你如果問我拍攝過多少張照片,我只能說,我2003年擁有數碼相機以來,我拍攝了8.34T的照片,里面有1641個文件夾,里面有47萬個文件。我拍攝鳥,并不一味追求鳥的種類,因為鄱陽湖有300多種,中國有1000多種,全世界有10000多種,個人一輩子也拍不完。
紀偉濤:定格瞬間,保留生態(tài)影像。照片上的某些物種或場面,可能以后就沒有了。比如,那張大汊湖白鶴群鳥翔集,那是03年左右拍的。這樣的場景,今天已經見不到了。為什么鄱陽湖有這么多白鶴,IUNC已將其列為極危物種,因為全世界的白鶴幾乎都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對較好的鄱陽湖。如果鄱陽湖遭到破壞,這對白鶴王國來說,將是毀滅性的。這里還有一張灰鶴倒影,水上波光,也是可遇不可求的。14年,我拍攝到血雉打架,場面瞬間爆發(fā),只能刻不容緩地拍攝,甚至連把調整格式的時間都沒有。那次沒有能夠拍攝到大格式的畫面,所以攝影也是遺憾的藝術。
蒼鷺
紀偉濤:我的作品,一是生態(tài),二是紀實。我不會后期,不做加工,不玩PS技術,只求平實地表達,如果表達得還不錯,那應該感謝光線和運氣。我盡量反映事物的原貌,追求真實性。我唯一一張加工過的照片,是前面提到的《人鳥共家園》的那張,是香港的攝影大師簡慶福先生將兩張膠片沖洗出來的照片親自帶回香港數碼合成,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這應該算是一張創(chuàng)意攝影。
紀偉濤:每一張照片后面都應該有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成為大自然筆記的素材。那些看似平凡的鳥類故事,蘊含著自然界的智慧。我們在鄱陽湖看到小鷺鳥,用腳在水面畫畫,來驚動水下的泥鰍。它張開翅膀,白色的翼影,就如同給水面打了光,讓它可以順利捕食,抓到泥鰍。 還有一次,我在大湖池,看到一種特別善于偽裝的鳥,叫大麻鳽,它的隱蔽性特別強,跟周圍環(huán)境渾然一色,它以為騙過了我,無所謂的樣子,我當然沒有惡意,我們就那么對峙了一個多小時。
紀偉濤:除了江西,我還拍攝過青海、四川、西藏、內蒙古、天津、北京、安徽、浙江、黑龍江、吉林、江蘇、湖北等地的鳥。
白腿小隼,感冒了
水雉
黃喉噪眉 浴后重振
白壽帶
白頭鶴
白額燕鷗
暗綠繡眼
大汊湖白鶴
焦鶯
大鵟
普通翠鳥
藍翡翠
藍喉蜂虎
鴛鴦
東方白鸛
紀偉濤,男,1963年5月出生,2000年為江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2003年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在江西省武夷山、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工作近三十年,長期拍攝野生動植物,有200多幅的攝影作品在《中國國家地理》、《人民日報》、《人與生物圈》等報紙、雜志和專著上發(fā)表。多幅攝影作品獲得省市級攝影比賽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