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伍紹東 手繪 | 帥圣生 葉沁 編輯 | 任紅
1
故鄉(xiāng),以前叫廣濟,以前的縣治所在地設(shè)在梅川,因一條兩岸有梅花的小河而得名。
鄂東的幾座江邊小城,都因長江的支流而得名:浠水因浠水,蘄春因蘄水,梅川因梅川。梅川流入武山湖,武山湖通過百米港而流入長江。
梅川雄踞廣濟北面,坐北朝南,像是撒一張網(wǎng),統(tǒng)領(lǐng)著江邊幾座小鎮(zhèn),三條經(jīng)線從西到東,分別是四望-大法寺-田鎮(zhèn),大金-石佛寺-武穴港,余川-花橋-龍坪。
四望,因四望山而得名,我高中有一潘同學即四望人,曾出對聯(lián)“四望山上四望四望”,據(jù)說沒有下聯(lián)。大法寺,以無際無涯的油菜花而聞名。田鎮(zhèn),是長江天險,太平軍攻打過,日本軍攻打過,解放軍攻打過。大金,以肥腸粉而聞名。石佛寺,是火車站所在地。花橋是雙子鎮(zhèn),挨著的是鄭公塔。龍坪,臥在長江邊,形狀像一條龍,以棉花種植而有名。武穴,原為港口,如今居然代替梅川成為首府,而且,居然代替廣濟成為縣名。
據(jù)說劉伯溫給故鄉(xiāng)算過命,說:“五百年前一堆沙,五百年后千萬家,再五百年后,沙還沙?!泵鞒两?,六百多年了,故鄉(xiāng),已經(jīng)近百萬人了。
公元579年,疲于征戰(zhàn)的北周帝宇文闡,囿于長江天塹,無力南進,同時擔心長江南岸的南陳反攻,于是在江北我的故鄉(xiāng)地界,建立政權(quán),作為屏障。建縣取名“永寧”,祈求北周永遠安寧??h治所在地在梅川,北靠橫岡山,南瞰武山湖,中有梅江穿城而過,流入湖里。
永寧縣第一任縣令叫司馬申。司馬申原為河南隸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縣),出身于讀書人家。他上任后建章規(guī)制,廉潔勤政,永寧縣很快出現(xiàn)了新氣象。
司馬申的的兒子司馬道信出生在梅川。今天梅川西街門與南馬路交叉口,仍留有道信小時候洗澡的“浴佛井”。道信深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書,對佛經(jīng)尤其鐘愛。13歲時候赴安徽向禪宗三祖僧璨拜師,25歲在江西吉州祥符寺剃度受戒,26歲獲三祖真?zhèn)?,得承禪宗衣缽,成為四祖。道信與弟子五祖弘忍創(chuàng)立了東山法門,奠定了六祖慧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中國佛教學說的基礎(chǔ)。永寧縣,因為道信而一時弘大,故鄉(xiāng)遂有了“千廟之縣”的盛名。
禪宗受唐朝皇帝器重。道信多次受邀于唐太宗李世民。后來,永寧縣因與河南永寧縣和江南東道永寧縣同名,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取佛教語“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將我的故鄉(xiāng)改名為廣濟縣?!皬V濟”一詞,本來源于《觀世音菩薩授記經(jīng)》:“當發(fā)菩提心,廣濟諸眾生?!弊鳛橹袊U宗的發(fā)祥地,故鄉(xiāng)獲皇帝賜名,確實實至名歸。
2
故鄉(xiāng)目前的縣城,已經(jīng)由北邊的梅川遷到南邊長江邊的港口武穴。
據(jù)《康熙廣濟縣志》:(武穴)“或云漢以前為鄔家閱,人極悍,有精兵,唐號武家閱?!绷頁?jù)何紹基《長江圖說》載,“武穴古為大江九穴之一,故明代更名為武家穴,后演變?yōu)槲溲ā?。而陳淑先先生所撰《廣濟人民來自江西瓦礫壩》一文則說:傳武穴城區(qū)江邊最早有24戶鄔姓船民定居,地點古名烏石磯。先民靠江吃江,最初就是一個漁村,故而此地漢代稱為“鄔家閱”,以后演變成“武家閱”、“武家穴”,再后來就簡稱為“武穴”。
武穴為港口,依靠長江而興起。港口為南京到武漢之間少有的大港、深港,因此晚清時期,故鄉(xiāng)很早就被開埠。如今江邊仍然有殘留的民國建筑。
故鄉(xiāng)的街的總體格局,如今越來越像算盤了。緯線五條大街,由南至北分別為沿江大道、永寧大道、廣濟大道、刊江大道、武穴大道,后四條大道分別是故鄉(xiāng)歷史上的名字。永寧是北周大象年間名字,廣濟是唐玄宗起的名,有佛家意味;刊江是誤名(原為利河,誤作刊);武穴則是新近的名字,源于鄔家閱,變音為武家穴。
八條經(jīng)線,由西到東,分別是大橋引線、鳳凰路、未名路(張博也東邊那條,向南還未通)、玉湖路、窩陂塘路、民主路、明珠路、金盤路。
縱橫分布,經(jīng)緯分明,這樣,縣城就被分成26個大街區(qū)。但是,真正的街區(qū)(故鄉(xiāng)的話叫“街上”),只是圖中畫陰影部分,六個街區(qū)。其余地方,都是鄉(xiāng)下了,比如著名的崔家山,就占了北部武穴大道到刊江大道的一個大方塊。崔家山,崔家的祖墳山是也,白天都沒多少人敢上去。
在街上,最繁華的地方,就是圖中畫出的十字路,縱的叫正街,橫的叫居仁街(延長的還有棲賢路)。正街通往江堤上的大閘口,居仁街則是故鄉(xiāng)最繁華的鬧市。
算盤一樣的縣城,大部分還都是農(nóng)村,那一個個名字,都是浸入血脈里的熟悉的聲音:上洲、中洲、下洲、外余祥、內(nèi)余祥、鄭家?guī)X、蔡園、方家?guī)X、彭家、李頂武、張博也、汪家莊、陸家畈、饒之美、葉家垴、劉桂、下關(guān)……
這些迷人的村莊,小時候,母親帶我去過其中的大部分:打針、榨菜油、制作掛面、吃席……每一個都是彌足珍貴的永遠不會再有的回憶。
我的村莊外余祥,在算盤的左下角,即西南角,臨江,對面是江西的山,悠然可見。其中最高的那座山,叫將軍山。村里的原野上,有無盡的麥子和油菜花,那綠色和黃色,是世上最好看的綠與黃的搭配,記得那年,剛學會走路的大侄女要去地里找爺爺奶奶,拉我的手,走在這綠與黃中,春風搖曳,蜜蜂亂舞,如走在油畫里。當時的時間,過得真慢啊。
3
故鄉(xiāng)的山,大多集中在北邊的梅川鎮(zhèn)和東北邊的余川鎮(zhèn)。梅川鎮(zhèn)北邊,有大別山的余脈橫崗山,余川鎮(zhèn)的尖東沖西行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明月峰,有“鮑照讀書臺”;武穴城西五公里處,有仙姑山。
我的村莊離仙姑山有十里多地,小時候春游,老師帶我們?nèi)ミ^山頂。山底有一小湖,仙姑山倒影正好在湖里,非常好看。山頂開滿了映山紅,像是野火在狂燒,有位大哥哥在山頂唱《映山紅》:“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非常投入,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讓人難忘。
故鄉(xiāng)的湖,比較大的有武山湖和太白湖。梅川鎮(zhèn)有梅川水庫,大金鎮(zhèn)有大金水庫,余川鎮(zhèn)有荊竹水庫和仙人壩水庫,大法寺鎮(zhèn)有馬口湖。
出武穴城往東北走,一過官橋,就是武山湖景區(qū)。我們泛舟在武山湖上,一眼望不見邊。我們問到湖中唯一的島武山寨有多遠,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來回沒三四個小時,回不來。我也曾在武漢的東湖泛舟,但四處都有人工設(shè)置的景觀。武山湖不一樣,武山湖基本上還是野的,湖岸到處是村落,而不像武漢東湖岸邊,高樓甚至摩天大樓聳立。我喜歡在泛舟的時候看村落,那房子,那院子,那些村里的路,無一不是生活本來應(yīng)該的樣子。
武山湖南岸有座大村莊,叫朱奇武,將近1000戶人家,基本上全村都姓朱,是故鄉(xiāng)最大的自然村,在全國也比較罕見?!拔母铩逼陂g,這里曾發(fā)生械斗,派系紛爭、戶族爭端交織在一起,造成了非常慘烈的“朱奇武武斗事件”。據(jù)說,在斗爭打響之前,朱奇武村制訂族規(guī),規(guī)定:“臨陣脫逃者殺無赦,投敵者誅全家?!惫枢l(xiāng)民風,剽悍至此。
故鄉(xiāng)最大的河流,當然是長江。長江浩蕩東去,在故鄉(xiāng)畫了一道銷魂的優(yōu)美的弧線。這道弧線,像是一彎淺淺的新月,像是一個淡淡的微笑,而馬口湖和武山湖,就像是兩只眼睛,一只略閉著,一只圓睜著,擠眉弄眼?;【€最西,是田鎮(zhèn);弧線中間,是武穴;弧線最東,是龍一樣臥江邊的龍坪鎮(zhèn)。
田鎮(zhèn)坐落于長江北岸江面狹隘處,與對岸半壁山和富池口互為犄角,是長江天險,兵家必爭之地。寬闊的長江到田鎮(zhèn)水域時,江面陡然變窄。江面只有600米寬,當?shù)厝苏f,田鎮(zhèn)過江劃船只要18槳。這是封鎖江面絕佳的地點。
王闿運在著《湘軍志》里這樣描述田鎮(zhèn):“田家鎮(zhèn)當江北,諸山峻峙,江南大山曰半壁,三面斗絕,山下富池口,江水繞山北向東,故行田家鎮(zhèn)為避湍。”湘軍重要將領(lǐng)彭玉麟在半壁山上題字“鎖鑰沉江”,至今仍在。
田鎮(zhèn)有一村莊叫盤塘,過去是長江堤防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1954年發(fā)大水,盤塘破壩,江水涌入壩內(nèi),淹了很多村莊,其中就包括我們村莊,這是老輩人口中非常沉重的記憶。
4
我不止一次在谷歌地圖上,從天空視角看我的村莊——外余祥灣;我不止一次坐在高高的堤壩上,平視我的村莊;我不止一次在離家的車上,遠遠地看著村莊越來越模糊……
村莊在兩條堤防之間,一條叫大壩,一條叫子壩。大壩高度估計有四米,子壩高度略低一些。壩頂?shù)钩闪怂嗦罚瑑蓚?cè)的坡上則是荒草。壩底下兩邊,都是田地。北邊的田地,種的是棉花、油菜、麥子等,南邊的田地,靠近村莊,則種了橘子樹、李子樹、桃樹、枇杷等,以及各種蔬菜。春天樹木茂盛,居然就成了一片林子,孩子們在開各種花的樹林里捉迷藏,稱之為“秘密花園”。
兩條壩之間的村莊,狹長而纖瘦。從大壩下來到村里的路,有三條,最東頭一條,中間一條,最西頭一條。村里中間,一條大路橫貫東西。我家就在中路邊,后門對著一面池塘,圓圓的,我稱之為“月塘”,像圓月;屋東邊有一面長方形的大池塘,中間修了一座橋,正好形成一個“日”字,我稱之為“日塘”。
我就在日月塘旁邊長大,小時候幾乎每天清晨,聽慣了女人在池塘邊洗衣服的漿洗聲、洗菜淘米聲、夸方(故鄉(xiāng)話,意為閑聊)聲,有時候是駁嘴(故鄉(xiāng)話,意為吵架)聲。幼時的我極其依戀母親,每時每刻都不要離開。母親去洗菜,我跟著;母親去淘米,我跟著;母親去洗衣服,我也跟著。要是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一個人睡在床上,而母親不在身邊,即使光著身子,我也要一邊嚎啕大哭,一邊蹣跚走到日塘邊,去尋找母親。半路上尋找不得,被石頭絆倒,于是哭得更響亮了。村里的大人就把我抱起來,可是我不干,朝著原地,又自己摔倒。大人很奇怪,問是何故。我?guī)е蘼曊f,必須要母親親自過來抱我起來。
那個時候,我居然是如此賴皮、倔強。所以,我小時候的綽號叫“犟?!薄芭6敗?。
家鄉(xiāng)話把說念成“曰”,把吼念成“唻”,確實是越土的話,可能越有古意和古音。不知道故鄉(xiāng)的孩子念“子在川上曰”的時候,會想到故鄉(xiāng)話么?
家鄉(xiāng)話把雞籠子叫“雞促”,把豬圈叫“豬促”,多年以后,我在廈門大學東邊,看到一個地名,叫曾厝垵。我在字典里搜索“厝”的意思,發(fā)現(xiàn),它居然跟故鄉(xiāng)話是相同的?!半u促”,應(yīng)該就是“雞厝”。
故鄉(xiāng)話非常耐琢磨,意味深長。比如,說一個人或一件事無聊,叫“沒得味”;撒謊,叫“扯白”;休息,叫“歇間”;用功,叫“做一把真”;說一個人實在,叫“戳實”;說一個人字寫得不好,叫“雞腳爬的字”;催人喝酒,叫“喝健能兒”;聊天,叫夸方;教訓孩子,敲他的頭,叫“啄頭一栗子”……
可是幾次回家,我都發(fā)現(xiàn),年輕一輩的,很多故鄉(xiāng)話不會說了,夾雜著普通話,顯得不倫不類。有時候,一張口還情不自禁地說普通話。年輕的母親教育小孩,也以說普通話為榮耀,似乎說普通話,就成了城里人;似乎說普通話,就成了現(xiàn)代時髦人。
一些老規(guī)矩也在逐漸被破壞。過去村里老了人,過年時候,每家每戶都要派一男子去這家燒清香。具體流程是這樣的:男子買一盒鞭炮,到這家門口放,然后進門,恭敬地點三根香,磕頭。主家的男人,必須陪著他一起磕頭。起身的時候,主家的女人要恭敬地遞上一根煙,泡上一杯好茶。主客握手致意,言談甚歡。
這個規(guī)矩的好處是,平時有過節(jié)、吵過架的兩戶人家,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禮節(jié)之下,在一種神圣的氛圍里,一切不愉快,一切紛爭,都很有可能在這一刻煙消云散。一個磕頭,一支煙,一杯茶,就會在此時此地,以崇敬祖先的名義,化解很多心里的死疙瘩。
可是這幾年回家,我卻發(fā)現(xiàn),不知是誰興起的頭,說老規(guī)矩麻煩,簡省一下吧,不搞了。于是,大家就不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