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琪
“少小離家老大回”,在外無論漂泊多久,家鄉(xiāng)才是真正魂牽夢繞的地方?,F(xiàn)如今,有的老人為了子女,老來漂泊,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來到城市,有的是為了照顧子女,更多的是為了照顧孫子孫女。
來到城市,應該融入城市的生活,但對老人來說這成了難題。語言上會有溝通障礙,周圍沒有熟悉的朋友,“隔代撫養(yǎng)”存在觀念差異等等,老人成了“老漂族”。人在城市,可是心無法在這里扎根。
因此,對子女來說,好好照顧老人,讓老人能夠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國家和社會來講,“老漂族”趨勢越來越明顯,成為發(fā)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如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新課題。
子女要讓父母有住在“自己家”的感覺。來城市生活的父母要早起買菜做飯、接送孩子,每天從早忙到晚。除此之外,父母就沒有其他活動了。久而久之,這會讓父母感到孤獨。作為子女應多關心父母,多和父母交流溝通。在周末或者法定假日,帶著父母出外旅游,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樣才能讓老人不感到是在外“漂泊”。
政府要提供多種多樣的公共服務。“老漂族”的出現(xiàn)與中國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為他們多數(shù)都是來照顧晚輩,能夠讓子女更好地工作、生活。因此,國家和社會有責任有義務照顧好這些來到城市的“老漂族”,讓他們能夠找到歸屬感。如今,很多地方的社區(qū)會組織活動,邀請外來老人參加志愿活動;或者組織交流會,為老人們提供相互熟悉的平臺,建立更長久的友誼。國家和社會還應在公共服務上下更大功夫。
“老漂族”自己也應轉換心態(tài)。離開故土,投入到新的環(huán)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題,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適應。但不應該抗拒這種變化,而是積極主動地去調整,讓自己更快適應。
總之,“老漂族”的出現(xiàn)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關注如何讓“老漂族”從漂泊變?yōu)榘捕?,讓老人能夠在城市扎根,能夠在城市安享好晚年。其實,與子女團聚在一起是好事,而且城市的醫(yī)療條件也相對較好,各方應一同努力,讓“漂泊”的隨遷老人徹底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