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羅
【劇情簡介】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jīng)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fā)與充斥變數(shù)的人生命運。樂于助人、質(zhì)樸善良的劉峰和從農(nóng)村來的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卷入了殘酷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場上繼續(xù)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
幾個月前,母親告訴我,她有一個同學當年死在了越南。從那天起,我就決定帶她去看馮小剛導演的《芳華》,目的很簡單:致青春。對母親來說,這是一部好電影。前半段她看著文工團版青春大觀園懷舊文藝,后半段在感嘆:太欺負人了。她哀嘆命運對劉峰和何小萍的不公。于是,結(jié)尾處兩人抱團取暖的畫面撫慰了她傷感的心。她在觀影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情節(jié)與情緒的閉環(huán),合乎期待,已然足夠。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不差的電影。影片的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沒什么好挑剔,美術(shù)、攝影、服裝、配樂都合乎水準,戰(zhàn)爭場面的長鏡頭也可圈可點。但我特別討厭“被設(shè)計”,知道情節(jié)在哪里等著準備搓揉我的情緒,我偏不就范。而且我喜歡“復雜性”,劉峰的真善良某種程度上挑戰(zhàn)了我人性的惡之花。蕭穗子的旁白最讓我跳戲。仿佛一個去美國讀了書、知道現(xiàn)代心理學的人,在你觀影時非要出來強行彈幕,告訴你什么是“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和心理分析”“自我認同”……于是你也想彈幕:反對闡釋!留白……
打開《芳華》小說扉頁,有一行英文you touched me,直白點說就是“你摸了我”。看完小說,終于明白觀看電影時那股子違和感究竟是從哪里來的了。馮小剛的“芳華”和嚴歌苓的“觸摸”;馮小剛的溫和厚道和嚴歌苓的冷眼刻??;馮小剛的懷舊美學和嚴歌苓的深度批判;馮小剛的通俗趣味和嚴歌苓的文人視角;馮小剛的私心和嚴歌苓的私心,在電影文本中發(fā)生了一定的沖突。那段歲月,對馮小剛來說,也許是錚錚硬骨綻花開;對嚴歌苓來說,怕是滴滴鮮血染紅它。馮小剛的故事最終還是落到善與美,玫瑰色的底蘊。然而,即使他用了“陽光打在水面上”的鏡頭美學,嚴歌苓原版故事中霸凌、告密、卑劣、黑暗的底色還是透了出來。這種沖突和割裂集中體現(xiàn)在使劉峰的命運急轉(zhuǎn)直下的那次“觸摸”事件,那個夜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電影中是這樣帶節(jié)奏的:
首先,劉峰雖然對誰都好,但對林丁丁特別好,她不知道嗎?至于在事后表現(xiàn)得那么震驚嗎?
其次,那晚劉峰本來是去找蕭穗子的,林丁丁和他去看沙發(fā)純屬偶然。林丁丁給他聽了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他壓抑的情愫被引爆,是你林丁丁“撩”出來的。
接下來,劉峰訴說了壓抑已久的情感,情不自禁地抱了小林一下,這擁抱并不輕薄,只是被人撞見了,小林才開始表現(xiàn)得驚慌失措,這是為她構(gòu)陷劉峰埋下了伏筆。
最后,林丁丁告訴調(diào)查的人,劉峰摸了她的內(nèi)衣紐襻。劉峰憤怒了:我沒你們想的那么猥瑣。而這個沒那么猥瑣的人從此命運急轉(zhuǎn)直下了。
結(jié)論是:劉峰是個平凡善良的好人,他不過是動機純潔地告白了一次而已,命運就將他推向了深淵。
再來看看小說中,原版的“觸摸”故事是如何呈現(xiàn)的:
首先,劉峰對誰都好,連蕭穗子都一度懷疑他喜歡自己,劉峰喜歡林丁丁,但他隱藏得特別深。
其次,那晚劉峰是去找林丁丁的,找蕭穗子只是他的借口,在關(guān)門閉戶的舞美空間里,一切都是他的預謀。接下來,劉峰把林丁丁撲在懷里,對她告白,無視她越來越猛烈的掙扎和哭泣。
最后,林丁丁哭著跑走被人看到,在被審問之前,她沒有提到觸摸,就連摸到內(nèi)衣紐襻這一最惡劣的細節(jié)也來自劉峰本人的回憶。
結(jié)論是:劉峰的確猥褻了林丁丁。林丁丁不是被劉峰觸摸她的念頭,而是被劉峰愛她的念頭“強暴”了。
從小說到電影,這種嬗變的過程,正是馮小剛對文本的通俗化改造。嚴歌苓的小說文本明顯不符合多數(shù)人的預期,而馮小剛本人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他很容易捕捉到多數(shù)人要的是什么。
嚴歌苓坐實了劉峰的猥褻,這就構(gòu)建了一個故事陷阱:如果劉峰真的性侵了,放到任何一個年代,他不都應(yīng)該承擔后果嗎?劉峰的命運真的應(yīng)該歸咎于年代的殘忍嗎?那么我們對他本人的憐憫如何落地?
嚴歌苓坐實了劉峰的猥褻,并提供了一個批判視角:瞧,人性藏污納垢。那個推崇活雷鋒的年代,并沒有真正的圣人。人,就是人,如果他想成圣,那么就把自我好好收起,只留那個超我示人便好。因為他表現(xiàn)出來的人的情感,讓所有人“惡心”。因為他們由于人性的局限,在心的黑暗潛流里,從來沒有相信完美人格的劉峰是真的。他們批判他時,痛心的潛臺詞是:你就不能爭氣到底,樹立一個“人是可以純潔高尚”的證明,永遠讓我們自慚形穢?
即使坐實了劉峰的罪,嚴歌苓依然認可劉峰的善良?!爸挥胁槐簧拼娜?,才最容易識別善良。”還好她沒有連“善良”都給解構(gòu)批判掉了,只是把“善良”從神拉回到了人的位置上。劉峰,這個老好人的善良在別的年代不會被拿來大做文章,他的非凡之處不會被無視。如果劉峰的善良需要回報,他的善良依舊是無損的。如果他的善良摻雜了人性的大葷,他的善良依舊是無損的。
對有些人來說,其實這文本是有點擰巴了。
電影中,通過馮小剛對老好人劉峰“觸摸”事件的一點點細節(jié)篡改,被害者林丁丁和時代成了施害者。除了社會學者和女權(quán)分子,大多數(shù)人的故事通順了。劉峰的善良以沒有猥褻為基礎(chǔ),一點都不擰巴。
馮小剛是個很柔軟、很喜歡“人味”的導演?!都Y(jié)號》的結(jié)局,如果受了委屈的英雄最后沒有得到正名,可能更像一部“一流”的作品,一部“能拿大獎”的作品。可是馮小剛說,他沒有這個選項,因為觀眾看了會不舒服。他也不是為了取悅觀眾,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結(jié)局中英雄終于得到正名,他更“舒服”。所以他其實是很適合做個高票房導演,因為他的嗨點和社會基本的價值觀以及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和敘事期待是合拍的。
所以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為什么馮小剛不愿坐實劉峰的耍流氓行為,甚至不肯讓英雄的形象更平庸一些。
所以馮小剛的電影也不能拍到劉峰的結(jié)局:得癌癥死去。對“英雄”命運的一點點照拂能讓他自己心里過得去,也不會讓觀眾心里太堵。
《芳華》中的“觸摸”事件從小說到文本的嬗變,是大眾的趣味壓倒了文人的旨趣。不被質(zhì)疑的善良與不被剝奪的救贖,仍然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基本訴求。這一大眾的趣味在嚴歌苓的文本中得不到彰顯,甚至被壓制被嘲弄。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到此間,我也不會再批判蕭穗子的旁白,這是嚴歌苓本人意志的最大保留。你有你的水光瀲滟,我有我的深水炸彈。我們共同制造出一個開放的文本,留給受眾不一樣的闡釋空間。如何評說,全看觀者的本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