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黎菲
國學(xué)大師饒宗頤達古通今,學(xué)貫東西,在學(xué)問的天地里,碩果累累,有人說:“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一顆比一顆高?!睂τ谶@三顆心,我更愿意擁有最高的那顆自在心,擁有“我自在逍遙”的態(tài)度。
自在是什么?自在是李白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自在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在更是歐陽修的“為君一醉花前倒,紅袖莫來扶”。自在不僅存在于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的詩詞中,更藏在多少英雄豪杰的心中。當(dāng)諸葛孔明坐于城墻之上,手持羽扇,長須隨風(fēng)而飄,一招空城講嚇退多少豪杰時,那便是孔明的自在;當(dāng)“蘭小草”一直化名捐款,直到被確認癌癥后才暴露姓名時,那便是他的自在。自在無跡可循,卻又清晰可見。
于是又有世人問道:“自在能帶來什么?”不妨試想宋朝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二十幾歲便考入進士,卻而后又被貶至滁州做了個小小太守,可正是因為他心中的那份自在,讓他不被官場黑暗風(fēng)云所擾,寫下了震古爍今的《醉翁亭記》,留下了千古傳唱的滁州太守的佳話。倘若他心中無自在,那么就不會有“把酒祝東風(fēng),且共從容”的歐陽修,只會有一個被風(fēng)起云涌的官場生吞的才子罷了。
世人也皆惜“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納蘭容若,可他終是少了那份自在,成為一個被困在“人生若只如初見”象牙塔里的可憐人。
所以自在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如今都顯得彌足珍貴。如果周公瑾有一顆自在心,他可以繼續(xù)做他“雄姿英發(f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也不至于落得高嘆“既生瑜,何生亮”后吐血而死的下場。而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在,自在心更突顯了它的價值。正是因為自在,才會有身著一襲青衣,一雙布鞋的“布衣院士”;才會有把獎牌給孩子當(dāng)玩具的居里夫人;才會有選擇沉淀十年突顯魅力的“音樂才子”李健。自在心向來無處不在,抓住了他,你便有了成功的基石,抓不住他,你很有可能淪為平庸,在歷史的車輪下化為塵埃。
所以請擁有一顆自在心吧。在別人都感嘆道“落花流水?dāng)嗳四c”時,你可以像龔自珍那樣吟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世人都傷感“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時,你還可以與陶淵明一起自在地漫步于東籬處,采一朵怒放的菊花,輕嗅著它的芳香,然后于飄飄然間,悠然地看著云霧繚繞的南山。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四中高一(2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