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志國
《課程標準》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豐富語言積累”的要求,在“總目標”中,又明確提出“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的目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豐富語言的積累,而語言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大量閱讀。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吸收、感悟、體會語言美,從而在感受語文美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繼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首先就要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想去讀、樂意去讀、自覺去讀。只要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就不愁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我認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既要順應學生以往的閱讀興趣,也要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 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從“興趣”入手
小學生年齡偏小,認知規(guī)律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讀書不可能頃刻間就“如饑似渴”,必須循循善誘,逐步培養(yǎng)興趣。他們往往比較喜歡卡通類讀物或童話寓言類讀物,這類讀物往往趣味性和故事性比較強,學生興趣濃、樂意去讀。每當新接一個班級時,我不急于讓學生去讀一些名著之類的哲理性強的書籍,而是向他們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故事之類的書,比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三百六十五夜故事》等,這些書情節(jié)性和故事性都很強,學生比較樂意去讀,因此興趣也非常濃厚。每當上閱讀課時,不用老師說什么學生已經(jīng)一個個的坐在那里沉浸在書海當中,此情此景我不好再說什么,只輕輕地走進教室和他們一起走進書的世界……等一段時間之后,當他們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形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再推薦別的書籍,學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并自覺地去閱讀。
二、 利用課內材料,激發(fā)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當我們在教學中涉及到課外的內容,學生往往熱情高漲,興奮無比。一篇課文學完之后,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延伸到課外,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既促進了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又加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一舉兩得。
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向學生推薦介紹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的文章去閱讀;在學習了《七律·長征》之后,為了讓學生對長征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我向學生推薦《紅軍長征記》這本書,也可以讓學生找一些描寫長征故事的書籍去閱讀;在學生學習了林海音的《竊讀記》之后,可以讓學生試著去讀一讀她的《城南舊事》,讓學生去讀這些作品,也許當時他們并不能理解,可我想隨著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深度的增進,有一天他們會有恍然大悟的瞬間。有些學生對讀過的內容雖然不甚理解,卻在作文中加以運用。每當看作文時,讀到一些這樣的句子,我的心中總有一種暖暖的感覺。
在課堂教學中,從教材出發(fā),抓住教材與課外讀物之間存在的聯(lián)結點,輻射出去,從而達到以一篇帶多篇,以課內帶課外,以精讀帶博讀的目的,同時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基礎上加大課外閱讀量。
三 、教師以身作則,引導閱讀興趣
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和引導,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在小學生眼里,他們認為老師做的事情都是好的,并自覺不自覺的去模仿。因此教師也要注意多讀書,多與學生交流讀書心得。在課余時間,教師有意識的讓學生看見自己也經(jīng)常讀課外書,而且興趣濃厚,涉獵范圍較廣,往往可以讓學生在模仿中培養(yǎng)讀書的興趣。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一種《智慧》的雜志,學生上閱讀課時,我就拿著和他們一起閱讀,每讀到一些適合孩子們欣賞的文章就在最后幾分鐘讀給他們聽。這本是我很隨意的做法,也沒想過能從中教育他們什么??墒怯幸惶焱砩?,有一個家長給我打電話,問我這種雜志在哪能買到,弄得我當時一頭霧水。原來他的孩子有好幾次回家說上閱讀課時我們老師讀的一本書可好了,而且還讀給我們聽,你也去給我買。家長沒有辦法就給我打電話。從這一件小事中我體會到:教師的以身示范作用是多么的大呀!
四、 組織相應的讀書活動,在體驗中產生興趣
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興趣,樂意去讀,喜歡去讀,只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并讓這種習慣一直延續(xù)下去。所以教師就必須組織相應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體驗中產生讀書的興趣,養(yǎng)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總之,小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通過教師切實可行的引導和師生不懈的努力,相信學生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久而久之形成習慣,而這種習慣將讓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