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群
【摘 要】科學作為一門認識自然界、探索自然界課程。新課標告訴我們:科學課不是要抹殺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而是要挖掘這份創(chuàng)造力,并加以細心地呵護,鼓勵他們關注周圍的世界,探究自然界的奧秘,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讓科學思想飛揚。
【關鍵詞】開放性教學;科學課堂
當前,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課堂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也都實施了這一理念。然而,我們總是在不經(jīng)意中給學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這些都嚴重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這樣的課很難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為了激活科學課堂,筆者大膽地給科學課堂教學注入開放的“活水”。具體做法如下:
一、立足開放基點
課堂教學中總希望有的放矢,如何才能讓學生放下包袱,讓他們將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其基點,我認為應考慮到以下幾點因素。
1.立足知識基礎
學生探究新知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否具備,是探究新知是否取得成功的基礎,也是考慮是否能放手的重要依據(jù)。在教學科學三下《溫度與水的變化》這一單元時,由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以及他們對水這種物質的認識已經(jīng)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完全有能力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研究水的性質與變化。像這個單元的課,教師就可以大膽放心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2.立足生活經(jīng)驗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也是影響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重要因素。三年級科學中有一篇《飼養(yǎng)小動物》,這篇教材如果教師唱“獨角戲”,那么猶如紙上談兵,不僅知識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方法技能上也無所培養(yǎng)。對于飼養(yǎng)蠶寶寶,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都初步接觸過,已經(jīng)有一定的經(jīng)驗。于是我就讓學生當“蠶爸爸”“蠶媽媽”,每節(jié)課通過匯報飼養(yǎng)心得及觀察報告的真實性、科學性來評比稱職的“蠶爸爸”“蠶媽媽”和優(yōu)秀的“蠶爸爸”“蠶媽媽”。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責任心被充分調動起來,課余時間每個人都認真地觀察和飼養(yǎng)自己的“寶寶”,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爭著匯報。這樣,整堂課就由“獨唱”變成“合唱”,甚至是“對唱”。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氣氛非常熱烈。課堂中,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而且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了科學記錄的能力。
二、增強開放意識
1.放手觀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開放,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如果教師引導得法,并能配以激勵性語言,學生的思維就能處于亢奮狀態(tài),積極地投入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一課《一棵大樹》時,我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小組競賽尋找圖片提供給我們有關大樹的信息。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想方設法去觀察、發(fā)現(xiàn),竟然找到了二十幾種信息,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可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十分高漲。于是,我就是抓住這學習的契機,讓他們來到校園中一棵樟樹下繼續(xù)自行研究“生活中的大樹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這一課堂焦點問題。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礎鋪墊,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發(fā)現(xiàn)原來除了樹葉的顏色、形狀及枝桿的特征外,大樹上還有果實及周邊還生活著許多動植物等信息。本節(jié)課,通過大膽地放手觀察,學生在課堂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自己學會留心觀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提高。
2.開放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新意識
開放,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學生可以不受約束地探索,思考。我們都知道,學生探索知識規(guī)律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由于方法的不唯一,學生會找到不同的方法,其求異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如教學《塔的設計》一課時,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對塔的研究狀況,學生五花八門的說了許多。其中有許多學生講到了“下大上小”“下重上輕”等設計原理。為了不左右學生的思維,我要求學生只能用老師指定的三個礦泉水瓶子利用雙休日搭出又高又穩(wěn)的“塔”。周一科學課上我的學生給我呈上了滿滿一大桌子的“塔”,而且形式各異。值得驕傲的是,有的學生運用了雪橇原理;有的學生模仿火箭著落點的原理精確的設計了支架;有的學生運用力學分散原理進行加固……那一堂《塔的設計》一課的效果就是“放”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孩子們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了創(chuàng)新的欲望和信心。
三、講究開放藝術
1.精心選擇問題,充實開放內容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開放,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索科學經(jīng)歷過程的內容適宜探究,而一般常識性的知識則不宜或者說不必花費過多時間去探究。如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材的《各種各樣的葉》中,有這么兩個連續(xù)的問題:“我們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樹的葉?我們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樹的葉?”這是兩個明顯要讓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去探究的科學問題,而且有一定的知識梯度和較強的可操作性,這種活動的設計是適合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而像三年級上冊的《我們在生長》中的其中一個活動就不宜探究,課本中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身體是在不斷變化中的,是不是發(fā)現(xiàn)我們在不斷長大?從那些現(xiàn)象感覺自己又長大了?”這個一看就明了的問題,屬于常識性范疇,這就可以簡短的帶過,為后面的探究活動節(jié)約時間。
2.大膽猜想推斷,豐富開放內涵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猜想往往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前奏。推斷則是通向新發(fā)明的橋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推斷,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課堂上都是要抓住可以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推斷的每一個機會。例如,在教學《導體》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電路板,緊接著設問:“有沒有辦法讓小燈泡發(fā)亮,蜂鳴器變響?”學生回答:“合上開關?!边M一步追問:“假如把電路開關斷開,有沒有辦法在不合開關的情況下,也能使小燈泡發(fā)亮:”讓學生猜想,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好多,教師則一一給予板書,然后讓學生推斷,這些物體真的能讓小燈泡發(fā)亮嗎?為什么?再讓他們說一說,試一試。這樣,讓學生通過對25種物體從“猜想——推斷——實驗——結論”來證明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又培養(yǎng)了尊重事實,用實驗說話的科學素養(yǎng)。
曾經(jīng)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這么一則小故事:有人看見一只幼蝶在繭中掙扎了很久,覺得它太累了,出于好心,用剪刀小心地剪掉一些,結果這只幼蝶輕易地爬了出來,但過了不長時間,幼蝶竟死了。作為科學老師,我一直不停地思索著科學教學的有效途徑,希望能給同行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