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腎移植術后病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獲得了新生,經(jīng)歷了痛苦的尿毒癥狀態(tài)、血透的煎熬之后,劫后“新生”的感覺往往令他們喜極而泣。
然而,新的生命總要經(jīng)歷新的考驗,腎移植病人的“新生”也要經(jīng)歷一些磨難。只有正確地對待這些困難,并及時地解決,頑強地抵擋住“風風雨雨”,才能延長新腎的壽命,與新腎相處融洽,讓新的生命長久綻放。
影響移植腎存活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項。
排斥反應
造成移植腎“丟失”的原因中,65%是緣于排斥反應,包括急性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排斥反應其實是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將不屬于自身的物質(zhì)當作“敵人”,試圖“消滅”并將其從體內(nèi)排除出去。移植術后服用免疫抑制劑,就是為了抑制這種排斥反應,讓供腎能夠在新的機體內(nèi)存活下來。
相比腎移植技術的起步階段,現(xiàn)在移植腎的10年健康存活率明顯上升,這跟所用藥物的進步和用藥方案的不斷更新有關。相信再過10年,移植腎的存活率又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原發(fā)病復發(fā)
除了排斥外,有10%的移植腎“丟失”是因為原發(fā)病的復發(fā)造成的。比如腎小球腎炎引起的尿毒癥,腎移植術后在移植腎上又出現(xiàn)了腎炎;糖尿病腎病患者移植術后血糖沒有控制好,新的腎發(fā)生糖尿病腎病等。
多瘤病毒感染
還有約10%的原因是多瘤病毒(BK病毒)感染。正常人群也有BK病毒感染。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使用免疫抑制劑后免疫力差,BK病毒就會迅速繁殖,從而導致移植腎的“丟失”。
外科因素
外科因素會影響手術成敗,比如由于血管、輸尿管等特殊問題造成手術失敗。
病人思想麻痹
腎移植后期病人思想麻痹大意,也是造成移植腎“丟失”的原因之一。
手術后早期病人一般都很重視,甚至不參加工作,每周復查,非常關注化驗結果,嚴格按照醫(yī)囑服藥。術后半年內(nèi)病人需要服用大量的藥物,而半年后需要服用的藥物量就大幅度減少,因為半年后排斥風險、感染風險都明顯降低了。
1~2年之后參加工作了,病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跟正常人沒有任何區(qū)別,有的時候就會忘記吃藥,或者該檢查的時候不按時檢查。有些危險因素就會慢慢累積,比如排斥反應。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