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惫旁娫~教學很重要,但是反觀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還存在很多誤區(qū)和不足:有的教師出于應試功利,用機械枯燥的訓練代替了學生對詩歌的品讀涵泳;有的教師越俎代庖,做過多理性分析代替學生的品味;有的教師局限于教材,教參,扼殺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理解……總而言之,就是我們的古詩詞教學缺少了一種“詩味”。那我們該如何引領學生感受古詩詞的味道?
一、反復誦讀 體會詩味
古人在作詩填詞講究韻律和諧,“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聲韻協(xié)和,曲應金石”,這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諧的音韻美,豐富的情感,非朗誦不足以傳達。反復的誦讀,吟誦,沉吟,在抗墜疾徐、聲音唇吻之間才能情動,入心,方懂離愁之長,相思之苦,孤獨之沉,思家之切,方能體會其中的韻味,或慷慨激昂,或纏綿悱惻,或憂思綿長。朱子曰:“詩是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p>
教師在講解詩詞時,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誦讀的習慣。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在了解,而且親切在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反觀現(xiàn)在的課堂,有的老師僅是放錄音讓學生跟讀,也有的教師往往把整堂課變成背誦課、訓練課、默寫課,用背誦代替理解、用訓練代替吟詠、用默寫代替體驗、詩歌欣賞成了知識灌輸,機械訓練,課堂也枯燥乏味。課堂的誦讀形式多樣,齊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教師讀、聽名家讀、用普通話讀、用方言讀等。
二、品味語言 揣摩詩味
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任何文學鑒賞都必須首先進人語言層面,而詩歌的語言又是文學語言中最精煉、最純粹、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品味語言首先要準確地理解詞句,否則就無法理解詩歌所描繪的形象,更無法理解詩歌的真正內(nèi)涵。在品味語言時要掌握分寸,教師不要過分地進行“拆解”,學生也不要“老師說它好,它就好”,而是老師引領學生,共同品味。
請看董一菲老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堂實錄:
師:古人講究煉字,留下了許多煉字佳話,談談你喜歡這首詞中哪個字?
師:你說這個“卷”字側(cè)重敘事,我同意?!熬怼边€寫出一種形狀,還有沒有補充的?
師:寫出了色彩,這個色彩非常美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贝蠹覍W習過《荷塘月色》嗎?(生答:學過)“落下斑駁的黑影”,這種景色美不美?(生答:美)粗獷、野性的美。在這首詞景物描寫中哪個字體現(xiàn)這個特點?
師:在這里,詞人不去揣摩長江的恬靜美,也不謳歌激情美,而是用盡筆墨描寫長江的壯美,長江的壯美能暗示當時的社會背景、時代環(huán)境,通過這種描寫能體現(xiàn)三國時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用四字成語概括一下。
師:從形、從色、從聲上,我們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鐵馬的古戰(zhàn)場,寫景的目的是為抒情,也是為寫人,只有這樣的赤壁,這樣的長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只能寫伊人一樣,就像楊柳岸曉風殘月只能寫離情一樣,這樣的赤壁長江才能千呼萬喚出周瑜的形象。
師: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有“小喬初嫁了”,小喬明明是赤壁之戰(zhàn)前十年嫁給周瑜的,這里的“初”改成“出”好不好?為什么?
董老師直接用的品味語言常用的兩種方式,一是直接點評法,即結(jié)合語境直接評點該詞的妙處,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認為哪一處寫得好,好在哪里”,另一種是換詞比較法,即找一個近義詞或同義詞進行替換,通過比較看它的表達效果。通過這兩種方式學生更能體會古詩詞在語言的簡潔、準確和傳神方面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三、善用留白 領悟詩味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鼻疤K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有經(jīng)驗的老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詩歌時,不要自己進行過度地解讀,而是要處理好“傾聽”和“點撥”的關系,為學生個性化解讀“留白”。中國藝術十分講求空白。意境結(jié)構(gòu)中的“空白”不是絕對的虛無,其間孕含著豐富的意蘊。唐代司空圖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來概括“空白”這種藝術的高格與極致,就是要寄“風流”于“言外”。恰到好處的留白,給師生一方空間、一份權力,讓他們可以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不僅有助于教師生動地授業(yè),更有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用已有的知識和獨特的體驗去闡釋,去演繹,去“補白”,從而使課堂更靈動,更精彩。要做到恰到好處的留白,教師就要抓住文本語言的“空白”。這些“空白點” 有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韻外之致,這種 “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之思而得之”的表達效果,其實就是文本的意義空白,是作者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致或布局謀篇的獨具匠心。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