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隨著氣溫爬升,降雨增加,熊孩子放暑假,夏天最難熬的時段又到了。
編輯部好幾位孩子媽媽,早早就湊在日歷前瓜分休年假的時間,休假理由高度統(tǒng)一——陪家里的小魔怪消暑、度假、去夏令營。
于是就有了這一期的封面報道——當代中產家庭的組織形式在不知不覺間淪為以娃為中心,資源、精力和時間都向孩子高度傾斜。商業(yè)夏令營在近五年來蓬勃興起,日臻專業(yè),與十年前的夏令營亂象相比,這當然是一種進步。同時進步的是其高昂的收費,動輒五位數(shù)的營費足以輕而易舉地榨干一對中產父母的當月工資。
雖然價格不菲,熱門的夏令營仍然一席難求,畢竟對于家長來說,孩子能愉快地和同齡人玩耍,還能長見識、開眼界,算得上寓教于樂的正解了。更妙的是,家長也能名正言順地放個假——“為父則強”“為母則剛”的輿論壓力,讓為人父母者只能將疲憊焦慮和夏日帶來的懶散隱藏在子女的歡愉背后。一位有一雙兒女的采訪對象告訴我們,夏令營能幫她短暫實現(xiàn)“當媽的最高理想”:“空調WiFi西瓜,葛優(yōu)同款沙發(fā),夕陽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沒人喊我媽媽”。
有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90%的孩子和家長對夏令營心向往之,但只有約40%的青少年真正體驗過夏令營。時間、機會和成本是橫亙在青少年和夏令營之間的鴻溝。比如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子女,暑假去父母打工的城市,品嘗與親人朝夕相處的甜蜜,但他們的活動空間多數(shù)只限于父母工作的菜攤、雜貨鋪,或是空蕩蕩的家,城市對他們來說仍然是一個陌生又神秘的存在。而那些無法在假期與父母團圓的留守兒童,將漫長夏日的寂寞交付給手機上的社交軟件和游戲,埋下身心健康的隱憂。
除了夏令營,這個夏天還屬于在暴雨中送餐的外賣員,我們跟訪了世界杯期間拿到“宵夜接單王”稱號的姑娘,無論晴雨她都奔波在路上,卻不以心為形役,努力向我們表達著歡暢和自由。
這個夏天也屬于懷舊。姜文的電影則努力重現(xiàn)了一個屬于老北京的夏日回憶,有密集的蟬鳴,四合院里的樹影,鐘樓外的鴿子和房頂上的放肆奔跑。那是1937年的夏天,是戰(zhàn)爭陰影籠罩北平前的最后一個初夏。
立秋一到,夏日的酷暑就將逐漸緩解。大自然的節(jié)氣周而復始,比時鐘還要準時。冷暖交替一如自由與束縛的張弛對比,貫穿四季,也貫穿人生。無論如何,屬于2018年的這個7月,在記憶中留下底色,總會是夏天的味道。
“當媽的最高理想”:“空調WiFi西瓜,葛優(yōu)同款沙發(fā),夕陽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沒人喊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