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步移景異”著稱的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tǒng)園林的建造通常是重新打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取之自然卻又有人類設計的巧思,所謂“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本文力求從江南園林空間設計的模山范水,虛實之美以及情、景相和的角度,探討江南園林獨有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江南園林;山水;漏窗
江南園林多追求園林的“詩情畫意”。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儒家、道教和佛教。儒家思想重人倫輕功利,是以情和義為基礎的;道家崇尚自然、向往原始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佛教經(jīng)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三種思想?yún)R合在一起,影響著當時整個士大夫階層,在他們所建造的江南古典園林中也帶有恬靜淡雅的氣質(zhì)和浪漫飄逸的風度。
1、“模山范水”
江南水鄉(xiāng),以水景擅長,水石相映,構(gòu)成園林主景。太湖多產(chǎn)奇石,玲瓏多姿,植立于庭中。宋徽宗時,設花石綱專供搬運太湖石峰,但因路途遙遠多艱險,多有散落在湖中或沿線,如上海豫園玉玲瓏,杭州植物園縐云峰,蘇州瑞云峰。后來,造園時用疊石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黃石、宣石等。明清兩代,疊石名家輩出,如周秉忠、計成、張南垣、石濤、戈裕良等,都是響絕一時的疊石名家,對園林藝術貢獻甚大。
俗語講“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山水是園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在園林中想要將山與水的關系處理得和諧、真實,最簡單的辦法是從自然中尋找其組合關系,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模山范水”。但切忌照搬照抄,一定要改變局部之景適用于自己的場地,這樣才是因地制宜。
湖石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江南的私家園林,幾乎是無園不石,人們常用“丑”來形容石的千態(tài)萬狀。作為“美”的相對詞,丑石多為嵌空轉(zhuǎn)眼、婉轉(zhuǎn)險怪的湖石,是因為它打破了一般石頭的團塊的頑拙感,千竅百孔使它有虛有實, 具有一種奇特的空靈之美。
江南古典園林水景的打造依據(jù)園林的大小有所區(qū)別。中、小型庭院適合以一靜態(tài)、不規(guī)則水池為中心,四周環(huán)列建筑,這樣的布局方式具有向心力,給人開朗寧靜的感覺,可增大空間感;中型或大型的庭院可以采用分散理水的方式,設置大小不一的水面并配置山石花木,便可自然分割出相對獨立的空間環(huán)境,水面時而開闊時而狹窄,空間既獨立又因水相連,頗具小橋流水的江南氣氛。?
2、 虛實之美
虛與實,所謂虛就是空,而實就是實在,或者說有,虛實相應。兩者是相生相長的,缺一不可。虛與實同時是一種對比關系,虛是借實的對比而存在的,而沒有虛,實也是不存在的。在園林中,這種虛實關系體現(xiàn)在很多的地方,比如山水來講,山常常表現(xiàn)為實,實際存在的,而水則表現(xiàn)為虛,水一直是不停流動的,山環(huán)抱水,就是這兩大元素環(huán)繞與融合,虛與實的對比讓空間具有層次感,結(jié)合藏露、深淺、疏密等造園手法來轉(zhuǎn)換空間的虛實感受,就更易營造出深邃幽雅的意境,讓人油然而生“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浪漫情懷。
虛與實并不由園林要素堆放的數(shù)量來決定,透光性也是表達虛實的重要因素。如江南古典園林中的墻垣,若為一整面白粉墻可看作是實,若以門窗空洞裝飾則實中有虛;或在墻底種植幾株翠竹,斑駁的光影投射在粉墻上也是虛實結(jié)合的表現(xiàn)。
漏窗和月門體現(xiàn)出實中有虛, 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窗和門看到墻以外的景色,在遮掩之中又有通透,既不是一覽無余,亦不是高墻阻隔。北京頤和園湖邊漏窗,造園設計者利用在圍墻上開設漏窗的方法,將昆明湖的景色引入園中,從院中看湖上,水波漣漪,山色云影,猶如一幅幅不斷變化的山水畫,景致異常優(yōu)美生動。
漏窗,俗稱花窗等,在我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中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漏窗背景中代表性的植物當屬竹子。蘇軾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造景中多將窗前種竹子這也就是移竹當窗,后開始也特指竹景觀中的框景處理,運用各式各樣的景框來欣賞,就像嵌于畫中。“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實獨虛,其中面為使面之形”,窗洞門洞為虛,白粉墻為實,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展現(xiàn)出整體效果,窗洞所滲透出來的美景,因為白墻的存托,而變得沉穩(wěn),而白墻因為有窗洞的存在,而變得充滿生機和靈動。
3、“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
中國古典園林與其他園林最顯著的不同在于,構(gòu)園雖之妙在情趣。江南古典園林是與山水畫和田園詩相生相長并同步發(fā)展的,也沿襲詩畫的境界追求,所以造園時要注意植物、建筑、水景配合而出的意境,題辭是必不可少的。在美觀的同時,意境美也能賦予園林生命和靈魂。
江南古典園林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崇尚自然的同時也追求意境,也就是說園林的建造不僅是對于自然山水形象的借鑒更是注重行外之意的表達。中國古典園林的許多景點絕對不是水、石、花、木的簡單堆砌,園林中的景物是傳遞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其中往往蘊含了造園者或園主人感情的抒發(fā)。不管是園林的山水造景,亭榭設計,還是花木栽植,楹聯(lián)題對,均要著重情感的訴說,這就是劉熙載所說的:“愈情于景而景愈深”。
南宋文學家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中說:“情景相融而莫分也”。如果園林只有單純的物質(zhì)堆砌,這是沒有意義的構(gòu)圖,有景無情只會讓人感覺乏味,因此,園林的建造應該是景與情的共鳴,用景物表達情感,賦予景色以靈魂。具有高度審美性的景色,令人動容的情感,兩者相得益彰,才能設計出流連忘返的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沈復著. 浮生六記[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肖霄.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虛與實[J]. 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17(03)
[3]盧愛華. 促成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美之“三位一體”[J]. 美與時代(上半月),2006(06)
[4]付長麗. 蘇州園林漏窗造型藝術研究[D]. 山東:山東大學,2011
[5]吳瑩. 尺幅窗 無心畫——淺談蘇州古典園林墻窗的藝術魅力[J].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作者簡介:杜瑤(1992.12-),女,漢族,籍貫:山東棗莊人,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設計學,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