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華甘肅省金塔縣醫(yī)院,甘肅酒泉 7353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英文簡稱FPFD,主要指盆腔支持結構缺陷或、退化或損傷最終導致功能障礙。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中,最常見的為題主要可表現為盆腔器管脫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損傷。具體而言,因為女性生殖器官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盆底多層肌肉、筋膜以及子宮韌帶解部來維持其正常功能[1]。而在產婦出現盆底癥狀退化、創(chuàng)傷、先天發(fā)育不良以及某些疾病時,則可能導致盆底癥狀損傷以及張力減退的情況,繼而導致生殖器支持功能減弱,促使女性生殖器脫垂。而在面對盆底功能障礙時,采用盆底康復治療則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為此在2014年4月—2017年10月期間,該文就從該院選取盆底肌力小于4級的患者以及出現POP以及SUI癥狀的患者共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了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選取盆底肌力小于4級的患者以及出現POP以及SUI癥狀的患者共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52例,觀察組患者48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的年齡介于 22~31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32±4.01)歲;而在對照組中,患者年齡介于21~3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83±3.14)歲,對比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發(fā)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運用生物反饋治療儀對盆底Ⅰ、Ⅱ類的纖維肌電壓以及疲勞度進行測定,而在此過程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具備可比性。也可對產后早期的盆底肌肉綜合肌力進行評價。對盆底結構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進行調查文君,調查的內容可分為早期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的發(fā)生情況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同時,也可對盆底功能產生影響的且與妊娠以及分娩等不同產科的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此外,應該從產后6~10周的產婦中選取陰道分娩以及剖宮產產婦進行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陰道啞鈴訓練的方式進行治療,而在對照組中則不采用任何治療措施,并相應評價盆底肌肉的康復治療效果[2]。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錄入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進行表示,并運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則采用t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分娩方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產婦產后盆底?、耦惖睦w維肌異常率為62.43%,Ⅱ類的纖維肌異常率為63.41%,而在疲勞度方面,Ⅰ類纖維肌的疲勞度為52.01%,Ⅱ類纖維肌的疲勞度為87.19%,不同的分娩方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在分娩時間、孕次以及分娩方式等方面和盆底肌力的受損情況不存在明顯的聯系(P>0.05)。
在妊娠期間壓力性失禁方面,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發(fā)生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而言,在妊娠期的壓力性失禁率為21.06%,其中選擇陰道分娩的患者所占比例為22.47%,選擇剖宮產的患者所占比例為21.0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產后6~10周,壓力性失禁的發(fā)生率為11.29%,選擇陰道分娩的患者所占比例為13.88%,選擇剖宮產的患者所占比例為8.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就盆底功能障礙而言,其主要指因盆底支持結構缺陷或退化、損傷及功能障礙而造成的疾病。常見問題可表現為盆腔器官脫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損傷。對于女性而言,盆底在維持性生活快感、排尿以及排便等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妊娠、肥胖以及咳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都可能對該結構產生一定的損傷,最終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出現。具體臨床表現可分為陰道松弛、性生活水平下降、小腹墜脹以及尿頻,不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而且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3]。
而通過研究發(fā)現,盆底肌肉的收縮力和PFD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盆底綜合肌力的檢測結果可作為評價盆底肌肉功能狀態(tài)的評定指標。而從該文的研究結果也可看出,導致女性出現盆底功能障礙主要與妊娠和分娩有關,且分娩方式對產后早期的盆底肌力不產生影響,但在產后的早期,年齡、孕婦體重、嬰兒出生體重以及第二產程時間或陰道分娩可對壓力性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脫垂產生影響[4]。
綜上所述,在不同產科因素致盆底功能障礙的治療過程中應用盆底康復治療,對于疾病的預防以及產后早期的治療效果顯著,且不受妊娠方式的影響,同時也可對妊娠期間壓力性失禁以及產后盆腔器官脫垂進行改善,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