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冠宇 圖/chenxue
將含銅量較為豐富的銅礦石與木炭投入煉爐中,煉成粗銅塊。
把粗銅塊放進爐子或陶制坩(gān)堝中,按照比例加入鉛或錫,然后加熱。這樣我們可以得到鑄鼎用的銅液。
先做出一個要制造的青銅鼎的模子,然后用泥巴糊在模子外面,陰干之后取下來,這一部分叫作外范,在外范的內壁上刻下相應的紋樣,接著再用泥巴做出與要制造的青銅鼎內腔大小相同的土疙瘩,這一部分叫作內范。
把內范和外范組合在一起,用銅液灌入兩個范之間的空腔,冷卻凝固之后再把外范和內范去掉,青銅鼎就做好了。
剛剛去除泥范的青銅鼎只能叫毛坯,還要經過錘擊、鋸銼、鏨(zàn)鑿和打磨,去除毛刺、飛邊、多余的銅塊和渣滓,才能變得金光閃閃,成為一件珍貴的銅器。你知道嗎,其實新鑄的青銅器應該是金色的,生銹了之后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青銅色。
雖然我叫“青”銅器,但我出生時可是金燦燦的!
對于很多體形巨大的青銅鼎來說,從煉銅到修整完成,往往需要數百名工匠的辛苦努力。雖然他們的名字無法像巨大的銅鼎一樣流傳至今,但正是因為每個人的艱苦付出,我們今天才能在博物館中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