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華林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繪制于北周時的《耕作圖》,其中所描繪的直轅犁,在中國各地出圖的畫像石、壁畫上多有體現(xiàn),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業(yè)技術水平。
中國作為農業(yè)文明 較早成熟的國度,各具特色的農具是農業(yè)科技發(fā)展進步的重要物證。敦煌石窟壁畫中保留了大量的農具形象,這些農具出現(xiàn)在佛教經變畫、屏風畫和佛傳故事畫和尊像手持物中,其創(chuàng)作意圖是為了表現(xiàn)佛國世界的美好、佛教故事中的情景和作為尊像的法器象征。其中農作圖八十余幅,涉及鏈枷、杈、簸箕、犁、鏵、耙、扁擔、掀、鋤頭等數(shù)十種農具,一些還是中國迄今已發(fā)現(xiàn)同類農具最早的形象資料。
相同功能農具在敦煌壁畫中有不同形制,如犁地工具就有直轅犁和曲轅犁的區(qū)別,莫高窟第290窟的農耕圖中的單長曲轅犁,在陜西米脂東漢牛耕畫像石、嘉峪關魏晉墓壁畫都有體現(xiàn)。有學者認為這種耕犁和陜西三原李壽墓(初唐)壁畫中的耕犁形制比較相似,可能來自當時農業(yè)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關中地區(qū),也可能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結果,因為印度古代耕犁與敦煌此類耕犁的形制極為相似。曲轅犁在敦煌只有莫高窟第445窟中一幅圖像,它不但印證了陸龜蒙《耒耜經》中的相關記載,而且將曲轅犁的應用范圍大大拓展。
敦煌壁畫中許多農具雖隔千年,但現(xiàn)代還在廣泛使用。如鋤頭不僅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出現(xiàn),藏經洞出土的經卷P.2877號背《乙卯年正月一日孟再定雇工契》中有“所用鋤?,主人并付與盈德者”記載,可看出在雇工契約中鋤頭與其他農具的使用規(guī)定不同:鋤和钁不是讓雇工長期使用的;在唐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中,涉及鐮刀的收割圖有30幅之多,雖然各個時期鐮刀的外形略有差異, 但其形制與現(xiàn)代鐮刀基本一致。大量農具圖像,見證了古代多種勞動形態(tài),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也殊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