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李科
1967年十一天安門廣場上,接受完毛主席的檢閱,我和3歲的弟弟隨母親調(diào)轉(zhuǎn)工作,由爸爸陪同,從首都三環(huán)的軍種大院,輾轉(zhuǎn)數(shù)日,來到新疆的大河沿站下了西往烏魯木齊的火車。第二天剛亮,乘坐一輛類似現(xiàn)在的箱式貨車,顛簸一天,經(jīng)過軍事檢查站,天黑后開到了一個叫馬蘭的地方?,F(xiàn)在知道那兒是天山南麓戈壁灘上6月份盛開藍色馬蘭花最多的地方,據(jù)說馬蘭的地名是一位叫張藴玉的紅軍起的名字。
一、6歲的馬蘭記憶
開始住在一個叫馬蘭招待所的大院,后來住在招待所西側(cè)大約幾百米的一個二層樓的一樓。我家4口人,住類似現(xiàn)在3室沒有廳的套房中的一個房間,大約10多平方米,左右兩個房間分別住著2家人,3家人共用大約4平方米的廚房和1平方米左右的廁所。該套房聽大人說,以前是馬蘭這個地方4號首長的會議室,房間有張大會議桌,有時父親就睡在大桌子上。有一次,媽媽在首都軍種大院的同事我叫她阿姨,也調(diào)到馬蘭來工作,當時爸爸正好進場了,后來才知道進場就是進到羅布泊試驗場里,半月回不來,阿姨就睡在大桌子上。她愛人也是穿綠軍裝的人,聽說在馬蘭北面大山里的紅山工廠工作,當時為阿姨辦工作手續(xù)在招待所住。后來說阿姨分到離馬蘭村十幾公里外的機場子弟校工作,就搬走了。
爸爸不進場時,我常到居住區(qū)對面過條大寬砂石路的南面一個叫俱樂部的大樓后面,爸爸上班的樓里玩,有時也到居住樓群北面一排獨門獨院后面的醫(yī)務所和學校去玩。聽大人們說,這一排小獨門獨院里住著老紅軍和科學家。有次上午在廚房剛坐上水壺,壺蓋就啪啪啪的響起來沒完。媽剛說地震了,就聽見外面有幾個大孩子喊,看啊,又爆了。媽也聽見了馬上改口說,你爸他們又在那兒核試驗爆炸了,我才知道是羅布泊實驗場核試驗了。
有時馬蘭俱樂部大樓前的廣場上,舉行反擊帝修反的集會,之后沿著馬蘭的東西大路進行大游行。爸爸單位幾個大人,脫下軍裝,戴上寫有尼克松、勃列日涅夫、蔣介石、日本鬼子等的報紙糊的大高帽,鼻子尖涂上紅墨水或紅藥水,化妝成小丑,扮演被游行隊伍驅(qū)趕逃跑的樣子。我和小朋友總愛跟著游行的人群看熱鬧。
當時買東西,要到居住區(qū)樓群面臨東西大路的一個叫合作社的地方,那時沒有什么飲料,我就喝買來的醋,感覺又酸又甜。往往買一瓶醋,被我喝的回家剩一半了,還撒謊說,走的快,沒拿好,不小心,醋灑了。
還記得我居住的樓與招待所之間的空地,被戰(zhàn)士們挖了地坑式的幾個養(yǎng)豬池,人們站在地面,向坑池里倒豬食,我喜歡看黑豬、白豬們搶食的場面。這些空地也深挖了些地下防空室和許多居民菜窖。只是地下防空室的大鐵門又厚又重,我問看守的戰(zhàn)士說,這大鐵門比我們家的木門厚十幾倍為什么?他們告訴我,這門能夠抵御原子彈爆炸的沖擊,能夠保護我。
二、7、8歲的馬蘭記憶
在馬蘭住一段后,媽被分配到離馬蘭村20多公里的紅山腳下的解放軍第546醫(yī)院的子弟校做負責人工作。紅山其實就是天山山系在馬蘭北面一帶的別稱,因為山體的陽面被太陽曬得山石整體呈紅褐色。開學時,我、媽、和后來出生的小弟在546醫(yī)院子弟校住,爸和4歲的大弟在馬蘭住。當然爸一進場,就把大弟送到546醫(yī)院子弟校媽這兒,說和我做伴。假期或星期六時,我們都回到馬蘭住。媽在班上也教過我課,我7歲上不到一個月的一年級,就被媽安排上了二年級。剛幾個月大的小弟在我和媽媽不在房間時,常被被子和枕頭包裹、擁坐在床上,一個小嬰孩在空空的房間里,就這么坐等著我課間回來給他換尿布。我經(jīng)常向同學描述,說三弟太可憐了沒人陪,當然現(xiàn)在三弟都記不住了。
我記得子弟校在546醫(yī)院的西南角,校外西北面是醫(yī)院的家屬和護士們的居住區(qū),學校門口大牌上公開的名稱是永紅第三小學。小學室外廁所后面是條從紅山下來的山背陰處積雪融水后形成的小河,緩緩流入消失在戈壁灘。河外側(cè)有我們子弟校學生參加挖的防空壕,壕內(nèi)我也按照大人們的指導挖了貓耳洞。
那時在馬蘭,我們子弟校學生經(jīng)常接受反特防特教育,一發(fā)現(xiàn)有生面孔的人進來,就立即向最近的穿軍裝的大人和學校老師報告,對其進行盤查。還有印象是套著馬車來的一家維吾爾族人,因為546醫(yī)院免費治好了他老婆的病,他就在醫(yī)院一樓大門廳里的椅子上連坐三天,一看見有人進樓,就邊跳維吾爾舞蹈、邊唱說著我聽不懂的維吾爾歌。大人們告訴我,他這是表達感謝解放軍治療好他家人的病。
在546醫(yī)院,夏天每月的一天中午,吃一次我們自己在河邊挖的曲麻菜,摻雜玉米面做的憶苦思甜飯。在馬蘭期間,有兩年的六一節(jié),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前往博斯騰湖的旅行。看到水天一色的湖面好似到了藍色的海邊,望著一望無際的湖邊蘆葦蕩,以為京劇沙家浜的事就發(fā)生在這兒,但是大人們告訴我說沙家浜在湖對岸好遠好遠的地方。
三、離開難再見的馬蘭
在馬蘭生活直到1969年12月。那時為防范蘇修的突襲,加上爸爸多次進羅布泊時受過核輻射,被診斷為有傷病,我們被疏散、復員到爸爸大學畢業(yè)的東北省城。首都是回不去了,因為已經(jīng)沒有了首都的戶口。所以說,爸媽的那一代人,在馬蘭工作,奉獻了他們最美好的年輕時代,我們一家4口人來馬蘭,也奉獻出了現(xiàn)在看是多么珍貴的首都戶口。當然,我們小家在馬蘭,也算是填丁進口,收獲了三弟。
父親這位50年代的大學生、60年代初的海軍中尉,曾經(jīng)為強國,響應部隊號召,服從工作調(diào)動,從首都軍種大院,雖然每年大部分時間在東海之濱的某研究試訓基地工作,脫下藍軍裝、換穿綠軍裝,來到西北戈壁灘立了軍功,現(xiàn)在默默地躺在東北的黑土中。母親50年代,作為學生黨員,先來到首都軍種大院的子弟校教書,后轉(zhuǎn)至西北馬蘭的子弟校教書,從東北的小學校長崗位退休后,又在父親教書的高校家屬區(qū)居委會主任崗位工作了18年,媽媽的黨齡超過了我的年齡,媽媽的工齡超過了我的黨齡,現(xiàn)在知足常樂的安享晚年。
馬蘭村,在網(wǎng)絡(luò)地圖上找到的是一片模糊不清區(qū)域和馬蘭火車站標識。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查到,離馬蘭最近、最出名的一個地方,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碩縣烏什塔拉回族鄉(xiāng)。我上世紀作為子弟校學生,隨同546醫(yī)院的軍醫(yī)們,曾乘車到過烏什塔拉的土路上,游行、宣傳、慶祝毛主席最新指示的發(fā)表。當時感覺烏什塔拉的區(qū)域同546醫(yī)院的區(qū)域差不多,沒有醫(yī)院區(qū)域整潔,比馬蘭小多了。
360百科介紹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地----馬蘭基地,位于烏什塔拉回族民族鄉(xiāng)南部5公里處。半個世紀前,我們那兒的公開稱呼是解放軍8023部隊,非公開的稱呼是國防科委某試訓基地,而我們幾萬名軍人、科技工作者、文職人員、后勤人員、工人及子女們?nèi)粘ig的口頭簡稱是——馬蘭。雖然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些馬蘭的公開信息,但是馬蘭還像馬蘭花藍色的花蕊般神秘。作為8023部隊人的兒子,我自豪自己及家人曾經(jīng)是馬蘭人,我三弟就出生在馬蘭的546醫(yī)院,我們這一代兄弟三人雖然沒有成為軍人,但是都大學畢業(yè),成為共產(chǎn)黨人。
離開馬蘭49年了,何時能再到那里看看藍色的馬蘭花?因為馬蘭是強國挺起核脊梁的地方!那里有我們的魂。
爸爸的軍功證
媽媽的黨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