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尹宙碑》全稱《漢豫州從事尹君之銘》,東漢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刊石。據(jù)清·武億撰《授堂金石跋》考證,此碑為東漢蔡邕撰書。現(xiàn)存河南鄢陵縣(原文廟戟房內(nèi)),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書體內(nèi)涵豐富,雖為隸體則與楷為近,上承秦篆遺風,下開魏晉楷書之先河,它對于研究隸書的發(fā)展嬗變和向楷書過渡的書法藝術(shù)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為歷代書法家、
金石學家所推崇,堪稱國之瑰寶。
蔡邕(132—192),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漢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于東觀,遷議郎,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亦稱“蔡中郎”。邕性至孝,少博學,通經(jīng)史、音律、善辭章,工書法,擅篆、隸,尤以隸書著稱于世。邕善總結(jié)前人用筆之法,融匯貫通,并形成獨特風格。其書體結(jié)構(gòu)嚴謹,點畫俯仰,變化自如。唐人張懷瓘《書斷》稱其“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古今”。南朝梁武帝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靈帝熹平四年(175年),邕奏請正定六經(jīng)文字,又將其用丹砂書于石碑,制《熹平石經(jīng)》碑四十六通,立洛陽開陽門外太學講堂前,成為當時統(tǒng)用的標準書體。其后邕又創(chuàng)“飛白”書體,再開先河,成為難以逾越的典范。蔡邕不僅是東漢杰出書法家,而且是漢代集書理之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行書賦》等,其盛名早于魏晉“鐘(繇)王(羲之)”,堪稱書界第一人,在我國書法、書論發(fā)展史上有著獨尊的地位。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大書法家于右任慨然以四千銀元購得《熹平石經(jīng)》一石碑殘塊,足見蔡邕其書體的珍貴。于所得石經(jīng)殘石,今捐存西安碑林第三陳列室。
蔡邕丹書《尹宙碑》為東漢熹平六年形制。碑通高六尺,面闊二尺有八,厚六寸。碑上端正中有壹圓形穿孔(亦稱碑穿),透約三寸,孔右刻篆書“從銘”二字。碑銘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末行十八字,共三百六十九字,字徑寸余,隸書勒石。碑文記述漢豫州從事尹宙及其世家的傳續(xù)與功德。碑文被收入《全后漢文》,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獻。尹宙(114-176),字周南,鄢陵人。碑載:宙“君體溫良恭之德,篤親于九族。在穎川者,家于鄢陵。仕郡歷主簿、督郵、五官椽、功曹、守昆陽令、州辟從事。立朝正色,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已歷時。高位不以為榮,卑官不以為恥……名光來世,萬祀不泯”。據(jù)史家考證,尹宙為洧川(今尉氏,古代屬鄢陵)人,蔡邕雖為陳留圉(杞縣)人,但其故居卻在尉氏蔡陂(今蔡莊)。洧川、蔡陂兩地相近,互為“莊鄰”,且二人同僚同鄉(xiāng)。蔡邕知尹宙其人及世家,為其撰寫墓志,當存史實。邕所撰碑文,工整典雅,多用偶句,其風格與張衡(漢代文學家、科學家)相似,并稱“張蔡”。
《尹宙碑》書體結(jié)構(gòu)內(nèi)緊外拓,用筆爽朗圓健,體勢于楷為近,不但是漢碑隸書中清秀疏朗之精品,又是漢隸碑的顛峰之作,為蔡邕傳世書法之不可多得的寶典。清王澍《虛舟題跋》評其云:“漢人隸書每碑各自一體,莫有同者,大多要以古勁方拙為尚。獨《尹宙碑》筆法圓健,于楷為近,唐人祖其法者,斂之則為虞伯施(虞世南)之,擴之則為顏清臣(顏真卿)?!庇衷啤昂笫烂慷嘁源吮c《孔宙碑》并稱‘二宙之”。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曰《尹宙碑》“碑字較諸碑稍大,而沖和有度,正與《孔宙碑》可同玩。”清郭尚先雖以為《孔宙》比《尹宙》“不及遠甚”,但他臨寫“二宙”仍說“筆下覺有秦篆氣”,并說《尹宙》“其神逸固不及《史晨》、《韓敕》諸文,而圓到整麗,而非魏人所能仿佛”??涤袨樵u價曰:“尹宙風華艷逸,與《韓敕》、《楊孟文》、《曹全碑》同家,皆漢隸書中之妙品”。
《尹宙碑》其碑陰載,元皇慶元年(1312),汴梁路鄢陵縣達魯花赤阿巴赤,以重修孔廟廣求石材,得此碑于洧川(今尉氏南)。公捐俸購石,輦來鄢泮。命匠刮磨,將舍舊而新之。既而幡然改曰,碑歷千載,舉壹廢壹,有所弗忍。逐議另彌新石代之,并將舊石(尹宙碑)附立于廟廡,成之善事。鄢之士民,咸頌公德,乃于碑陰勒:“仁哉忠顯,治績在鄢,師事古始,德崇哲先,更新修廢,二美得全,寫之琬琰,以永其傳?;蕬c三年春正月望日立石”。此碑不久又沒入土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再次出土后亦復置于孔廟。
蔡邕書法真跡唐時已罕見。東漢雖有“碑碣云起”之說,但今卻“落落如星晨”。河南大學教授高文著錄《漢碑集釋》,所選碑文不愈61種,其中完整并流傳至今者更為鳳毛麟角,尹宙碑便是其中之一,實乃可貴?!兑姹反媸浪娡乇咀钤鐬槊鞔乇?,收藏者曾以二十金置之。據(jù)魯迅日記載,1916年4月先生曾在北京琉璃廠“買《韓仁銘》一枚、《尹宙碑》一枚”。原拓本為清乾隆時拓《全文本》,碑文字雖略有損泐,但仍不失其艷逸風華,極具藝術(shù)鑒賞和研究瞻摹價值,更具彌足珍貴的收藏價值。二零零玖年碑拓被中國文字博物館收芷。